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李四光与福建永安的不解之缘

2025-09-24 16:38:25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福建永安这座群山环抱的城市,见证了一项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关键学术突破。1941年秋,地质学家李四光在永安首次公开提出“地质力学”这一开创性概念,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地质学家李四光

 

1941年,李四光带领团队成员孙殿卿、马振图和王文瑞,沿南岭东段(赣南、闽西、粤北)开展地质考察。他们从江西出发,经福建长汀,穿越武夷山脉,最终抵达永安。在物资匮乏、行程艰险的环境下,李四光坚持地质研究不辍。永安作为福建地质土壤调查所的驻地,为他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在这里,李四光将理论思考与区域地质特征深度融合,为战时战略资源勘探埋下理论伏笔,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永安之行,成为了他“学术报国”的生动缩影。


1944年永安县地质矿产报告

 

在永安实地考察期间,李四光敏锐地指出永安附近的地形与堆积物是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如大瑶坑小河“砾石上游少、河口多”的反常现象,以及低山高度相近、山顶平坦的地形特征。他拿出亲手发现的“带凹面条痕砾石”作为实证,深入浅出讲解冰川的发生、活动与消退,为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区域案例。此外,他还系统梳理了永安的地质构造,划分出华夏式、新华夏式、闽西弧形构造三种类型。这一分类不仅直接为1943年杨振翰、唐贵智绘制1:20万永安地质图提供了理论框架,更间接地为闽西钨矿、粤北铀矿等战时战略资源的勘探指明了方向。


永安县地质图

 

1941年,在永安给福建地质界同仁的学术讲演中,李四光首次公开提出“地质力学”一词,标志着这门将力学原理引入地质学的新学科正式萌芽。此后,地质力学不仅成为中国地质界五大构造学派之一,更在石油勘探、地震地质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抗战期间艰苦的环境中,李四光不仅在第四纪冰川研究方面蜚声海内外,而且还创立了“地质力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地质学科。这一开创性的学术成果,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从“传统描述”迈向“力学分析”的关键转折点。

如今,回望1941年秋历时两个月的南岭东段地质考察及永安之行,对李四光个人学术生涯与中国地质学发展而言,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永安这座城市,也因这段学术往事,成为中国现代地质学发展的重要见证地,承载着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的特殊记忆。(永安市融媒体中心 黄中泉 聂书专供稿)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用鲜血和生命诠释国际主义精神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