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展现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的英雄风采,向今年抗战胜利80周年致敬,本刊将陆续刊发军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烽火战旗扬》。这部作品由罗援、叶征两位资深军事专家精心策划、领衔创作,叶征担任主笔,众多专家、文学爱好者参与。创意源于2015年9月3日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的战旗方队,讲述每面战旗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彰显战旗蕴含的血性军魂,昭示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历史必然!本期刊发第二十八篇文章。
荣誉战旗名称:“金刚钻”团
授旗时间:1942年7月
授旗时战斗序列:新四军2师4旅10团
授旗领导机关:新四军2师
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创建于1928年3月河南省固始县大荒坡暴动后成立的固始独立团;1935年2月,编入红28军82师244团;1938年春,改编为新四军4支队7团;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2师4旅10团;1945年12月,改编为津浦路前线野战军2纵队4旅10团;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61师181团;1953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8月,从朝鲜撤军回国随21军隶属北京军区建制;1967年3月,随21军转隶兰州军区建制;1985年9月,整编为陆军21集团军步兵61师181团;2017年,改编为西部战区陆军77集团军某合成旅2营,该旅继承了“金刚钻”荣誉称号。
中国有句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可见,“金刚钻”是专门修理瓷器的利器。换个角度说,战场上能够攻坚克难的部队,就是锐利无比的“金刚钻”。
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2师4旅10团是一支令敌闻风丧胆的部队,在与日伪顽军的鏖战中,凭实力赢得了光荣的“金刚钻”称号。
今天,让我们翻开当年的征战日志,穿越战火硝烟,回望那两场经典的杞岗、谢家圩子攻坚战,看看新四军公认的“金刚钻”部队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1942年4月,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一段岁月,日伪顽军猖獗,中原大地天灾不断。转战在大江南北的新四军,开始在苏皖边区积极开展精简整编、生产自救和赈灾济民活动。
此时,盘踞在安徽津浦路西定远地区的日伪军和当地土顽,趁着青黄不接、春荒严重之机,加紧对新四军抗日根据地进行袭扰,企图破坏我抗日根据地建设。
在当地坚持斗争的新四军2师,根据党中央指示,为开辟淮南抗日根据地,决定发起打击定远地区日伪军和土顽的战斗行动,转变不利态势。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盘踞在定远西南地区杞岗和谢家圩子的土顽两个据点,地处前沿,是开辟淮南抗日根据地最大的“拦路虎”。新四军2师首长经全面分析研究,决定一举拔掉这两根“钉子”,杀一儆百,震慑敌军,打开局面。
经反复权衡,明确先拿杞岗据点守敌开刀,并把拔点攻坚任务交给了4旅10团。
杞岗据点位于定远县西南交通要道的一片高岗上,有一道护城的围墙,墙外有10多米宽的一条水壕,水深两三米,据点外四周地形平坦。
杞岗守敌是牛登峰及所属200余土顽武装,他们盘踞在此,借地势之利,勾结日伪,无恶不作,民愤极大。
牛登峰凭借杞岗据点的有利地形,筑起了3个大碉堡和10余个小地堡,水壕外设置了密集的鹿砦。为便于观察和实施火力封锁,还强行拆毁了据点四周300米以内的民房。
在杞岗十里之外的高苗子等地,是日伪军驻扎的据点,可就近随时增援。
此前,曾有新四军部队数次攻打过杞岗,均因堡垒坚固未能奏效。因此,牛登峰气焰十分嚣张,放言宣称:“杞岗据点固若金汤,是万无一失的‘铁桶’”。
战前,新四军2师4旅政委张劲夫亲自到10团进行动员,表扬10团前几仗打得不错,要求这次杞岗攻坚作战一定要打好。
张政委郑重表示:“杞岗不是号称‘铁桶’吗?你们就要做‘金刚钻’,钻透这个‘铁桶’。到时候,旅党委就报请师党委授予你们‘金刚钻’荣誉战旗。”
听完政委的动员报告,全团官兵群情振奋,战斗热情瞬间被激发出来。团长程启文当场表决心:“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要当好这个‘金刚钻’,不管杞岗是‘铁桶’还是‘钢桶’,都要把它钻个大窟窿,打个稀巴烂!”
随后,程团长大声问全团官兵:“有信心没有?”会场上立即回应起雷鸣般的吼声:“有!”
面对顽敌,如何破局?怎样取胜?10团颇费了一番脑筋。为了打好这一仗,他们仔细研究了杞岗据点的各种情况,制定了周密的作战方案,并针对杞岗据点的地形和设防细节,反复进行了战前模拟演练。
万事俱备后,10团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夜袭与强攻相结合的战术,对杞岗发起攻坚作战。
具体战斗部署是:以3营配属团侦察队从东面和北面担任主攻,9连为突击队,从东北角大碉堡处实施主要突破,7连、8连分别在9连两侧配合攻击;以2营从西面和南面担任助攻,4连为突击队,从西南角大碉堡处实施突破;以1营为预备队,监视杞岗外围据点之敌,担任阻敌增援和防敌外逃的任务。
按照程启文的要求,各连都组织了突击队。为了保障行动顺利,突击队员除配足步枪子弹和手榴弹外,人人身上还配备了一把大刀。
大刀三尺多长,锋利坚韧,是战士们破袭日伪的铁路后,扒下铁轨,在根据地千锤百炼精心锻造而成的。刀柄双手可握,单面皮套,行军时插在背包一侧,作战时斜挎背后,刀柄置于右肩上方,白刃格斗时右手可顺势抽出。战场上往往刀锋一亮,威震敌胆。
4月20日傍晚,10团趁着夜色从驻地得胜集隐秘出发,带着武器负重长途奔袭了80多里路,于4月21日凌晨3时许到达了预定位置,他们不顾疲劳,立即进入攻击阵地,将杞岗围了个水泄不通。
凌晨4时许,2营、3营突击队发起偷袭,通过水壕鹿砦时,被敌警戒哨兵发现,并随即鸣枪示警,引发了据点守敌向突击队疯狂射击。
程启文见状,立即命令“转入强攻”,官兵们奋不顾身,遂由偷袭转为向敌人发起勇猛冲击。
9连突击队员,用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一路爆破前进,首先夺取了杞岗东北角大碉堡,突入圩内,与敌展开激战;7连、8连突击队员,随即也乘机迅速通过鹿砦和水壕,从9连两侧发起猛攻,相继突入圩内。
3营在东北角攻入据点后,2营的3个连队也分别从西南突入圩内,以大刀、刺刀对据点守敌展开近距离的格斗拼杀。一时间,阵地上短兵相接,刀光翻飞,刚刚从睡梦中惊醒的敌人仓皇迎战,被我突击队员杀得心惊胆战,纷纷举手投降。
杞岗枪声响成一片,引起了附近另一个外围据点守敌的恐慌。他们打开守门,准备实施增援,被1营营长叶泰清抓住战机,带领1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这个外围据点,消灭了守敌。
杞岗攻坚作战,由于战前准备充分,部署得当,做到了速战速决,仅24分钟便结束了战斗,共毙敌50余人、伤敌30人、俘虏100余人。缴获六〇炮6门,机枪3挺,步枪、短枪200多支,弹药20余箱。10团仅牺牲4人、伤9人,成为新四军攻坚作战的一个经典战例。
一举凿开了杞岗这个“铁桶”,令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十分欣慰,致电称赞10团“英勇顽强,战斗作风硬”。
《新路西报》以《10团健儿英勇顽强,以猛虎扑羊之势,消灭杞岗之敌》为标题,在头版头条刊登了10团在杞岗英勇作战、取得胜利的消息。
杞岗攻坚胜得干净利索,令10团一战成名。但出乎意料的是,10团指战员本以为板上钉钉的“金刚钻”战旗和荣誉称号,却似煮熟的鸭子飞走了。
原来,为10团请授“金刚钻”荣誉称号的文件上报到新四军2师后,被副师长罗炳辉直接驳回,理由是杞岗攻坚战没有抓到顽首牛登峰。由于师长张云逸兼任新四军参谋长,2师工作由罗炳辉主持,因此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恶贯满盈的牛登峰确实溜掉了,他看到新四军攻进圩子后,惊惶失措,吓得急忙跳入据点围墙边的一口水塘中,头顶水草藏了起来。10团在黑暗中打扫战场不够仔细,让其逃过了一劫。
罗炳辉得知情况后很生气,批评10团马虎大意,使本该落入法网的牛登峰得以潜逃。但罗炳辉最后撂下了一句话:“我把这个‘金刚钻’给你们留着,下一仗要是打好了,再发给你们。”
对此,10团全团在遗憾之余,上下锐气不减,纷纷表示一定要打个翻身仗,把“金刚钻”这个荣誉称号再争回来!
杞岗据点被敲掉后,新四军2师首长决定乘胜出击,一鼓作气接着拔除另一颗“钉子”——谢家圩子。罗炳辉没有食言,仍把这一攻坚作战任务交给了4旅10团。
谢家圩子是日伪政权连接定远与合肥两地的重要据点,圩内范围比杞岗还大,但四周地势比较平坦,由当地绰号谢黑头的匪首谢少臣率300多土顽据守。杞岗据点被我军拔除后,引起了谢少臣的惊恐和不安,为加强防范,他增兵设防、加强防备,开始在据点的四周挖掘堑壕、设置堡垒,并配足了武器弹药,防守特别严密。
10团受领作战任务后,程启文喜出望外,对全团动员说:“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上次丢的‘金刚钻’,这回必须找回来。”
10团上下憋着口气,根据谢家圩子据点的情况,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反复演练,做到了如指掌。
7月初,10团采用里应外合战术,先派少数精兵化装成老百姓潜入敌据点,然后主力突然将据点包围。里面的人采取“斩首行动”,直取匪首谢少臣指挥所,活捉了谢黑头。外面的人趁势攻城,形成泰山压顶之势。
守敌群龙无首,无心顽抗,面对10团强有力的内外夹击,纷纷举手投降。
谢家圩子据点一战,速战速决,10团全歼守敌300多人,缴获轻机枪4挺、长短枪133支,铲掉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又一颗大毒瘤。
杞岗和谢家圩子先后被攻克后,一举打破了日伪军对淮南根据地的三面攻势,对于开辟巩固和扩大改善淮南根据地的抗战形势,起到重要的稳定作用。
由于10团在两次战斗中相继克敌制胜,完成战斗任务出色,1942年7月,新四军2师正式授予该团“金刚钻”光荣称号,并奖励“金刚钻”锦旗一面。
在授奖大会上,罗炳辉副师长亲自将这面“金刚钻”战旗交到了10团团长程启文手上。从此,“金刚钻”的名字便成为这个英雄团队的符号,传承至今。
光荣的历史孕育着英雄的团队,硝烟散尽,英雄辈出。如今,“金刚钻”的战斗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在卫国戍边的作战中,在摸爬滚打的训练场上,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金刚钻”精神继续传承,先后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单位和个人。
一代又一代的官兵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强军的路上,赓续红军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继续谱写着“金刚钻”英雄部队的光辉篇章。
(执笔人为叶征、朱祖阳、周慧玲)
(《人民周刊》2025年第17期)
(责编:张若涵)

010-65363526
rmzk001@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