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带领团队造出世界上第一根商用磁悬浮轨道梁,主持浦东机场建设等多个重大项目……扎根交通规划领域30年来,刘武君成果丰硕。去年,从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退休后,60岁的刘武君依然奋战在交通规划领域前沿。“‘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我还要继续努力!”刘武君笑着说。
2023年4月,周志鹏首次参加旅里的装甲步兵班综合射击考核,取得8发全中的优异成绩。后来,周志鹏被任命为“王杰班”第三十二任副班长。如今,已成为轻武器专业兵“教头”的周志鹏,在靶场上跟官兵们说:“我们要把英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在强军路上砥砺前行!”
连日来,从青海金银滩到新疆可可托海,从高校院所到重大工程建设一线,许多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学生以及参观者,以各种形式纪念重要时刻、回忆峥嵘岁月,追寻“两弹一星”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用18年观察云的变化,揭示云朵变成雨滴的秘密,探索出了云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数值模式,形成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云降水模式系列,奠定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模式的基础……这就是中国气象局云降水物理专家胡志晋一辈子做的事情。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是国内第一座石油工业题材原址性纪念馆,其前身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中心,编号“二号院”。这里曾见证了一个名为“大庆”的奇迹,也讲述着这座石油之城“为祖国献石油”跨越六十五载的诺言。
如今,林县改名林州,旱地变成绿洲。滚滚的渠水旁,红旗渠纪念馆静静守护。纪念馆新馆开馆10年来,无数观众心怀敬意地走进这条时光隧道,又心潮澎湃地走出,闪闪发光的红旗渠精神照亮前路。
走进新时代,新时期北六人紧握女子采油队的“接力棒”,赓续传统、奋勇拼搏,锤炼形成“四个不变”工作作风,创出建队以来年年超产、管理指标项项全优、安全生产“零”事故、队伍“零”违纪违法等新业绩,荣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集团公司先进集体等一项项殊荣,续写了“老标杆”的新辉煌。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2024年是河南省兰考县委原书记焦裕禄逝世60周年,8月16日又逢焦裕禄诞辰102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朗诵声,在北京市朝阳区铜牛电影产业园响起,“裕禄讲堂”焦裕禄精神沉浸式体验基地正式揭幕。
大气,看不见、摸不着,为何要组队前往环境恶劣之地观测?20多年来,黄建平带领团队扎根西北,专注于半干旱气候变化机理和预测研究,揭示出一系列气候变化奥秘。从团队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学者,很多已成为大气科学专家,在不同细分领域取得了新成果。
8月28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座谈会在青海西宁举行。中央相关单位、老干部老专家等200余人参加座谈会。与会人士表示,要将“两弹一星”精神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办公室的书柜里,由他领衔编著的3套“大部头”很显眼:《中国大气田及其气源》(2003年)、《中国煤成大气田及气源》(2014年)、《中国大气田及气源》(2024年)。戴金星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始终如一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不断拓展,开创了煤成气地质理论,为我国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研究带来突破性进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汪景琇就投身太阳物理学研究。40多年来,每当国内外太阳研究相关领域有新的进展,汪景琇都第一时间了解、学习、论证、思考。“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每一步都很重要。我想紧跟前沿,为太阳物理学研究贡献更多力量。”汪景琇说。
8月16日,在焦裕禄同志诞辰102年之际,“裕禄讲堂”焦裕禄精神沉浸式体验基地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活动由淄博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朝阳区委组织部、淄博市博山区委、河南兰考县委主办,博山区委宣传部、兰考县委宣传部、焦裕禄纪念园管理处、淄博市在京流动党员党委协办。
叶重涵专注于计算机软件的技能研究与教学,先后荣获“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和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23年,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计算机软件测试(国赛精选)项目中获得金牌。
近50年来,尹飞虎从事农田水利与土壤肥料方面的科研工作,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新疆兵团科技进步特等奖、特殊贡献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
在建党103周年前夕,国家大剧院上演原创史诗歌剧《长征》,通过激扬动人的音乐、扣人心弦的叙事、史诗性与时代感相融合的舞台呈现,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深情礼赞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近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多个科技创新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些项目聚焦关键技术,服务发展需求,发挥了创新引领作用,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科技贡献。本报记者走近4个获奖项目科研团队,了解他们挺立科技前沿、服务实体经济的故事。
蟾宫再折桂的背后,离不开来自不同系统科研团队的协力攻关。日前,本报记者走进相关科研单位,分别采访嫦娥六号工程总体团队、轨道器团队、探测器团队、有效载荷分系统周昌义团队,记录他们矢志创新、砥砺攻关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