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 | 英雄精神照亮前行路

2025-06-25 15:18:45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深入弘扬三大精神,湖北省委党校开展“循足迹、悟思想、建支点、谱新篇”系列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员赴红安、到空降兵部队现场教学,令我心潮激荡。26年空降兵军旅生涯,那些与英雄同行的岁月,至今仍在我血脉中沸腾。

有人说,“攥一把空降兵的泥土,都有英雄的气息”。的确如此。在这支部队里,英雄的印记无处不在——红三连、黄继光英雄连、上甘岭特功八连等众多英雄连队,每一个番号背后都是一部血与火的史诗;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这些闪亮的名字早已融入部队的灵魂,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空降兵。

在这支英雄部队,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英雄留下的丝丝缕缕印记所感染:每天晚点名,官兵们列队肃立在黄继光铜像前,呼点黄继光的名字,每人答“到”;每逢重大任务,都要在那面布满381个弹孔、见证过上甘岭惨烈战斗的上甘岭战旗前庄严宣誓;你会时时处处感受到那股英雄之气的传承:中俄联演时,黄继光英雄连官兵面对海滩岩石等复杂地貌,从云端一跃而下,云中飞、雨中降、风中落,靠顽强拼搏精神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汶川抗震救灾,空降兵十五勇士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引导的绝境中,毅然穿云破雾、舍身一跳,为灾区撕开一条生命通道。

英雄精神,是我军旅生涯中最厚重的底色。

年少时,我身形瘦弱,做事有些瞻前顾后。父亲说:“你去当兵吧,在部队锻炼锻炼,或许会出息些。”就这样,我走进了空降兵的行列。至今难忘首次跳伞的场景:飞机在800米高空疾驰,速度达到每小时300公里,机舱门打开的瞬间,凛冽的气流如刀割面,脚下是令人眩晕的深渊。往下一瞧,双腿都忍不住打战,更别说往下跳了。但军事训练容不得丝毫退缩,犹豫千分之一秒,都会被班长和战友视为“怂包”,被认为给英雄抹黑、给空降兵丢脸,任何怯懦都会被视作对英雄旗帜的亵渎。在这样的压力下,我咬紧牙关纵身一“跳”,管它什么深渊不深渊。

空降兵的荣耀,是“刀尖上跳舞”的胆魄:水上跳伞,需在入水刹那“飞”伞,毫秒之差便是生死;森林跳伞,伞衣若挂不上树梢,便是一场生与死的博弈。高原、戈壁、海岛,我们背负伞包穿越四季;险情、绝境、危局,我们用血肉之躯丈量使命。

在这支英雄部队服役越久,经历越多,越被它厚重的英雄精神所浸润。我有幸参加“回望硝烟忆传统,强军铸魂催征程”的英雄寻访活动,先后拜访了开过“追悼会”的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六连连长万福来,电影《上甘岭》王兰的原型王清珍,一级战斗英雄、“七一”勋章获得者柴云振等30多位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英雄。“在紫红色的烟雾中,黄继光直起身来,伸开两臂,猛虎般地扑向那个机枪的喷火的枪口中,胸膛被子弹打成蜂窝一般……”万福来老人讲述黄继光的故事满眼泛潮;“救一个、再救一个……”王清珍老人轻抚当年的药箱,轻声呢喃;“那时,我们谁不是抱了必死的决心?”柴云振老人讲起上甘岭的坑道血战,那坚定的话语震烁内心。

听着他们生动的讲述,我仿佛跟随他们一起历艰险、守坑道、夺阵地,在战火硝烟中历练,在英雄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中作了一番真实的洄游。英雄的故事就像一条条经纬线,不断编织着我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让我明白:英雄不是天生无畏,而是心怀恐惧却仍冲锋向前;不是轻视生命,而是将他人生命高举过头顶。勇力是骨骼,责任是血肉,奉献是灵魂,而信仰是穿透黑暗的炬火。

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我主动请缨参与重大任务,迷彩服一穿,伞兵头盔一戴,降落伞一背,跟着部队奔赴各个战场。川西高原空降试训,面对雪山冰峰的险阻和“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颈”高原草地,在72小时野战生存中,越山头、穿沼泽地,行程150余公里,成功探索出高原空降新战法;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刚走出军校大门,我就随部队挺进长江大堤,战洪湖、守监利、援武汉,与洪魔鏖战30多个昼夜;汶川抗震救灾,足迹遍布4县(市)17个乡镇,历时97天。汶川地震中,到四川绵竹清平乡小木岭营救陷入绝境的700多名矿工,面对余震不断滚落的山石,我们与时间赛跑,用脊梁撑起“新时代上甘岭”的丰碑。空降兵就是在这种常人难以领略的艰难、恐惧的生命状态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摔打、磨砺,在一次次“刀尖起舞”中,将英雄气概锻造成本领。

2016年,我不舍地脱下军装,在单位举行的向军旗告别仪式上,作为转业干部代表作了发言:有英雄部队的淬火磨砺,有英雄基因的血脉流淌,一定会在地方建设的战场,书写对党忠诚、铸就敢打必胜、诠释军人大爱。

到地方后,我虽然脱下了军装,却褪不去英雄的烙印。疫情发生后,消杀枪的重量不亚于伞包,但我没有丝毫畏惧,毅然投身到抗疫一线,做消杀、搞值守、夜巡查,甘愿成为那个“有任务我要上,有危险让我来”的守护者;乡村振兴的田野,泥泞的田埂与高原沼泽同样崎岖,我用心丈量驻点村的每一寸土地,精心筹划一个又一个帮扶方案,积极协调一件又一件帮扶事项。有人问:“转业了,还拼命图什么?”我总会轻抚胸前的党徽——那里镌刻着381个弹孔的誓言,回荡着云端跳伞时的呐喊,更跃动着老英雄们交付的火种。

建党百年那天,当我站在“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的领奖台上,恍然看见无数身影在时光中重叠:雪山上的行军脚印、堤坝下的沙袋方阵、废墟中撑起的救援担架……它们汇聚成永不褪色的英雄图谱。英雄精神从未远去,它化作星火,照亮每个平凡人在新时代的征程;它凝为灯塔,指引我们向着“建成支点”、向着伟大复兴的方向——奋勇争先、永不停歇。(湖北省委党校党建班学员 赵启洪)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