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尊重艺术规律 引领创作风气

——从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改革谈起

叶 燕    2025-09-23 07:11:40    人民日报

图为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前哨》剧照。
尹学峰摄
 

戏剧节改革向行业传递出强烈信号:戏剧创作应当突出人民性与艺术性,回归本体,尊重艺术规律,努力扭转“唯奖项”“唯题材”的错误倾向

 

“能否淡化一些报告剧的色彩?”“能否跳出真人真事的制约,有更高级的艺术真实的呈现和追求呢?!”在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剧目评论会上,评论家、剧作家王俭针对刚刚看过的一部新创剧目,当面向该剧主创提出了13个犀利问题。这“十三问”剔肤见骨,在创作者心中引发了震荡,这也是本届戏剧节厉行改革的一个缩影。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精彩剧目正在浙江杭州上演。本届戏剧节共入选42部作品,包括29部参演剧目、1部特邀剧目和12部展演剧目,涵盖了20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滑稽戏、木偶戏等不同戏剧门类。在剧目征集环节,戏剧节就强调尊重戏剧艺术创作规律,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放宽入围剧目搬上舞台的时限;重申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优先选择深受观众喜爱、演出场次多的剧目;倡导正确理解“主旋律”,一切表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作品都为时代所需……戏剧节改革向行业传递出强烈信号:戏剧创作应当突出人民性与艺术性,回归本体,尊重艺术规律,努力扭转“唯奖项”“唯题材”的错误倾向。

戏剧界有句老话“好戏都是改出来、磨出来的”,舞台精品“七稿八稿、十年八年”才是常态。好的剧目不仅要“磨”,而且要在持续的演出中“磨”。为了刹住“为评奖而创作”、评奖之后就束之高阁的急功近利风气,纠正新戏创作“狗熊掰棒子”的不良现象,本届戏剧节剧目遴选不再局限于“新戏”的范畴,而是鼓励持续打造、不断演出、新老并进、统筹兼顾。演出剧目中既有如河北梆子《宝莲灯》、京剧连台本戏《七侠五义》、瓯剧《杀狗劝夫记》、歌剧《原野》等上演多年或经典重排的优秀剧目,其中《宝莲灯》已演出1600余场,也有如京剧《齐白石》、舞剧《骑兵》等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国家级奖项后持续演出提升的精品好戏,更有如昆剧《世说新语》、婺剧《三打白骨精》、越剧《我的大观园》等近年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的新戏。无论新戏老戏,都提倡不断打磨、精益求精。戏剧节前,在温州举办的剧目提升会上,专家们对42台剧目从创作源头到舞台呈现进行全方位讨论;在戏剧节展演期间,还通过“一剧一评”,为参演剧目把脉支招,促进作品越磨越精。

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历来被誉为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当下,许多戏剧评论缺乏学术品格,一味“抬轿子”“说好话”,不仅不能引领创作,反而干扰视听、混淆概念、阻碍创作,为业界所诟病。为此,戏剧节期间特别举办了“有真知·讲真话——改进戏剧评论工作专题座谈会”,直指“人情评论”“红包评论”“小圈子评论”,“捧杀”“棒杀”,“假话、空话、套话”,“不懂装懂、无的放矢”,“生搬硬套理论”“评论八股”等不良现象,倡导有真知、说真话、讲道理,弘扬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批评精神,鼓励有朝气、有锐气、接地气的戏剧评论。风气正才有面貌新,专家与院团主创面对面交流,逐一点评,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矫饰、不回避,提出中肯的建设性意见,受到院团的支持和欢迎。在一次次的评论会上,可以鲜明感受到,一批具有广阔视野、敢讲真话的中青年戏剧评论人才正在崭露头角。

戏剧源于人民、依靠人民、属于人民,中国戏剧节坚持“人民的节日”定位,搭建人民的戏剧盛会。一方面坚持题材类型多样化,以多元的故事题材、丰富的呈现样式、鲜明的时代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坚持文艺惠民,最低票价50元,共计推出1万张惠民票,让市民尽享家门口的好戏大戏。戏剧节还推动戏剧文旅深度融合,开展了戏剧“快闪”、戏剧进校园活动,推出文旅消费优惠等多项举措。戏剧节期间,杭州化身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剧场”,形成处处有戏、广泛参与的生动局面。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尊重艺术规律、锐意改革创新、引领创作风气、坚持为民惠民,切实发挥了行业风向标作用。期待在新气象新风貌带动下,戏剧界继续校准创作方向、凝聚创作共识,守正创新、精益求精,努力打造新时代新经典,不断开拓戏剧艺术新境界。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23日 第 20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最大限度地让广大群众喜欢这部戏”(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