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晶体制备是一门精细技术,如何提升其稳定性、可控性?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刘开辉教授团队首创“晶格传质—界面生长”晶体制备新范式,让材料如“顶竹笋”一般生长。“科研工作者应将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科研事业中去,始终坚持、始终热爱,做出有意义、有影响力的成果。”刘开辉说。
日常生活中,不管是驾驶车辆、外卖点单还是运动锻炼,经常会用到卫星导航技术。那么,没有卫星导航信号或信号很弱时,人们该如何导航?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将量子传感器应用于导航,实现卫星信号拒止条件下的定位、导航、授时功能。卫星信号拒止条件是指导航卫星信号受到干扰、遮挡甚至恶意攻击等无法正确输出导航参数信息的情形。
“高容量、可拉伸的柔性电池对于柔性电子的发展至关重要。”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彭天铎表示,“这种使用木质素作为活性材料的流体电池技术兼具实用性和生态友好特性,不仅可以通过造纸工业废弃物的高值转化实现可持续供应,更有望在智能医疗、电子皮肤、软体机器人等领域引发链式创新,进一步促进人机深度融合。”
国家所需,青年所向。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上,青年科技人员应该向哪里冲锋?又应该如何攻坚克难?在五四青年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采访了不同领域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和团队代表,请他们来给出答案。
“吉利汽车、比亚迪、富士康、顺丰……Walker S系列已进入许多工厂实训。摸索10余年,我们终于迎来了新发展,已获得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优必选创始人周剑介绍。记者跟随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探访它们的进厂“打工”之路。
科技新概念、新成果,如何迈向市场化、产业化?概念验证,是最初的“关键一公里”。去年和今年,江苏立项支持建设两批共20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把脉助产”,有效地引导了一批科创团队找准大方向、开辟新赛道。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就“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在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研究院,着力科技与考古融合,让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面向公众说出了它的故事。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贺永教授团队联合全球100余家机构,成功构建全球首个覆盖人类全生命周期的大脑功能网络参考图谱,有望用于全年龄段的脑健康数字化评估,标志着我国在脑科学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相关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
“高冷”的黑洞,总不缺乏热切的关注目光。黑洞的背后有什么?自身不发光的黑洞,如何被“看见”和“听见”?黑洞会引发“时空涟漪”吗?对黑洞的好奇和认知,牵引着人类对宇宙“进化”的无限好奇。当我们凝视黑洞,看到的不仅是宇宙奇观,更是人类求索的勇气与不断刷新的科技标尺。
很多人都听说过“空中加油”:飞机在空中补充燃料,边飞边加油,提高续航能力。现在,天空中有“续航焦虑”的还有无人机。近年来,无人机在高空拍摄、地貌测绘、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大显身手。那么,无人机能否实现“边飞边充电”呢?
记者10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新发现矿种公告》,高纯石英矿正式成为我国新的法定矿种。高纯石英是半导体、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必不可缺的关键基础材料,新矿种的设立,将对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