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广西电网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庞革平    2025-06-26 17:08:35   

6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的《“美丽中国 低碳能源”——广西电网公司生态价值链整合商助力社会降碳实践》案例成功入选。

近年来,广西电网公司以绿色为笔,以创新为墨,在广袤山水间奋力书写绿色发展答卷,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广西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从2021年的0.5154千克二氧化碳/千瓦时,到2022年的0.4044千克二氧化碳/千瓦时,降幅达27.45%。

逐绿向新发展 绘就能源转型新图景

近年来,广西大力推动能源转型,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广西电力大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广西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5000万千瓦,达5209.2万千瓦,同比增长70.6%,成为广西装机第一大能源和最主要的增量电源。 

今年1—5月,广西电力交易中心组织用电企业参与23批次低谷电力消纳交易,拉动低谷增用电量7.57亿千瓦时,降低企业购电成本约3.9亿元。近年来,广西不断完善电力市场体制机制,已实现陆上集中式新能源“全电量入市”。截至目前,广西已有262家新能源发电企业完成注册并开展交易,累计成交新能源电量402.16亿千瓦时。

5月26日,广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配套工程——南宁抽水蓄能电站500千伏送出线路工程顺利投产。建设过程中,广西电网公司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与环境评估技术,采用可视化牵张设备等智能化施工装备,巧妙避让生态红线,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最新数据显示,广西电网新投产电网建设项目100%达到绿色二星及以上。

 

在桂林阳朔漓江核心景区已建成零碳供电所。莫希涛 摄

 

绿色在山水间启航 构建零碳产业生态圈

绿电产业链长、覆盖面广,涉及源网荷储多个环节及产业链集群。2024年9月,由广西电网公司牵头发起的桂林零碳绿电联盟正式成立,60余家联盟单位涵盖能源电力企业、装备制造商、用能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数字技术服务企业等,构建立足广西、服务南方、辐射东盟的零碳绿电产业生态圈。

依托桂林零碳绿电联盟,广西电网公司全力推进桂林零碳绿电世界级旅游城市示范区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如今,桂林漓江核心景区近零碳示范区取得基于ISO14068-1国际标准的“碳中和”认证,首次在南方五省区实现零碳电力运营和零碳供电服务。电能替代扮靓漓江,1035艘纯电动力游览排筏全面投入运营,核心景区12条跨江线缆全部拆除,让游客真正体验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绝美意境。“绿电岛”“零碳村”也正在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源源不断的绿色低碳生态红利正惠及广大村民。

2025年,广西电网公司将依托联盟进一步设立绿电中心、产投中心、科创中心,深入研究绿电前沿技术,打造更多零碳示范区,搭建完善绿电产业平台,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构建更加完善的零碳绿电产业生态圈,引领能源电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合力开创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点燃绿色生活引擎 赋能低碳生活新风尚

从家庭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绿色能源正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桂林阳朔,来自广东佛山的游客谢女士分享了使用广西电网“电靓文旅”碳普惠小程序的感受。“没想到一次绿色低碳出游还能获得奖励,我会向身边朋友推荐使用,号召更多人参与到绿色低碳生活中。”据了解,该小程序结合桂林旅游城市的特色,构建起以电网企业为主体服务社会的普惠激励机制,以碳普惠方法学量化用户的低碳行为并给予碳币奖励。

此外,广西电网公司还聚焦“5*5碳矩阵”等多个领域,持续为政府、区域、产业、居民和电网提供算碳、管碳、降碳、碳普惠等“碳+”服务。首创“碳电寻源”系统,实现碳足迹可视化,高质量建成广西碳排放监测平台,投运5个零碳示范区并全面实现“碳中和”。

“今年,我们将围绕‘资源配置强、绿色发展优、产品供给足、电碳耦合深’四个方面,深入实施涉碳业务发展专项行动,探索设置广西‘双碳’服务中心,加强绿电前沿技术研究,打造零碳绿电产业生态圈。”广西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总经理刘艳阳介绍。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滏阳河源头成了微景观(我家门前有条河)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