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用心用情记录脱贫攻坚中的真心真情

——读欧阳黔森《报得三春晖》等作品感悟

齐雅丽    2019-01-08 09:30:12    人民周刊网

欧阳黔森在2018年《人民文学》1、3、9期上发表的《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报得三春晖》《看万山红遍》三篇以扶贫攻坚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报告文学力作。作者以端正严肃的创作指导思想,认真扎实的创作态度,对人民群众的尊敬与赤诚,以大量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以生动、真切、感人的人和事,写出了扶贫攻坚战役的全景式景象。读后,令人感佩和激动。生动地展现了扶贫攻坚第一线的真实情景,文中的人和事令人动容、令人感慨,更催人奋进。通过欧阳先生的笔触,我们似乎走进了贵州广袤、偏远、闭塞的大山,似乎与那里朴实的人民面对面,似乎感受到那里的各级组织、扶贫一线干部和农村基层干部的赤诚与激情,也更加了解和理解了那片深度连片贫困区的艰难与奋进。这样的作品,为当今的扶贫攻坚战役也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同时,这样的作品,也激励着文学创作者自觉投身于扶贫攻坚这一历史洪流之中,深入第一线,了解第一手资料,为扶贫攻坚鼓与呼,为奋战在扶贫攻坚第一线的干部和农民画出该有的、最美的图像。

这样的报告文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用心用情地写出了真心真情。在创作中,作者的修养不可忽略,欧阳黔森先生是一个早已成名的作家,但他仍能以虔敬之心,把自己置身于大山之中,行走于崇山峻岭,走乡串寨,与这里的人民零距离、没有任何架子的接触,是这些作品的源泉之一。要在贵州的大山里奔走,并且走到山巅山洼,实在地讲不是一件容易事,那里的交通实在称得上辛苦,更何况要登上万丈高山,穿越怪石嶙峋的喀斯特地貌,走过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更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壮举。欧阳黔森先生肩负着一地的文学组织重任,也已不再年轻,但他能够在这样的地形地貌里走万里路,一定是一种忠诚、一种担当和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另一个可以看作作品源泉的是,作者能够深入被采访的人物的内心,真正平等、平和地和他们交流,从而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思想、真实愿望和真实感想,这是另一个更有意义的深入。从某些特定角度讲,在采访与被采访之间,许多时候由于心存戒备或其它顾虑,或者是采访者的居高临下、抑或是采访者的欠缺等等,要么问的文不对题,回答也可能虚于应付,到头来反映在文字上就可能失之偏颇。而欧阳黔森先生是怀着一腔真诚,又基于他对这片土地的熟悉和对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热爱,所以他没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被采访者也非常真诚地接纳他,对他讲真话、道实情,这样良好的互动,达到了一种坦诚见底的深入,从而反映出真实的境况,鲜活的事例和人物也得以站立起来。这样的深入堪称客观地域上的深入与主观心灵的深入的完美结合,是深入生活的模板和典范,是创作者必备的态度,更是创作出真感情、真性情作品的不二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称赞了扎根农村十四年的作家柳青,柳青曾说过:杰出的作家和诗人,是一定历史时期先进时代精神的反映者,是最大多数群众革命感情的表现者。欧阳先生正用他的作品践行着。

这几篇作品,立意高远、涉猎广泛、事件和人物众多,传递出了很大的信息量,大量详实鲜活的事例和朴实饱满的人物,撑起了作品的骨架,这是源于作者广泛的接触和接触的广泛。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众多的奋战在扶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干部,他们有各级机关派驻的扶贫挂职干部、有扶贫工作队队员、有驻村第一书记,也有本就扎根在这里的县乡村干部,他们按照不同的职责和分工,夜以继日、几乎无休地为脱贫攻坚奔走操劳,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有许许多多独到的创造、有难以尽述的辛苦操劳。正是这广泛到足以全覆盖的扶贫干部群体,组成了脱贫攻坚的组织者、引领者、实施者的群像,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时代背景下党的干部在中央号召下的积极行动,反映了我们的干部对党的决策的高度自觉的践行。一个个、一群群、一类类干部,是这场伟大战役的指挥员、战斗员、突击队;另一个方面,作者广泛深入各类贫困地区、贫困人家,从广泛的了解中找寻出贫困的自然原因、客观原因和特定因素,对深度贫困、集中连片贫困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细致的、客观的剖析,从而使我们对丰富复杂的乡情、民情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对我们更加坚定地参与脱贫攻坚的一次再教育。作者广泛接触贫困群众,与他们促膝相谈,了解他们的历史、现实,也与他们一起展望未来,从这样的全方位的展示中,让读者更加入心地了解贫困,从而生发对党的政策的理解、认同和由衷拥护,也激发读者为脱贫攻坚献出一份力量的真诚的愿望。

如果仅仅是客观冷峻地叙写,报告文学可能只是资料的汇集,难以让人感受到一种有温度的态度。欧阳黔森先生以广泛而深入的了解,以对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的对比,以大量准确的数据和资料,对这片土地上的脱贫攻坚进行了有理性、有良知的思考。比如他在《报得三春晖》里写到:“不畏苦难,并有战胜苦难的决心,这就是拥有自信、力量和智慧的体现。”“我认为,愚公精神、老黄牛精神在这个时代弥足珍贵,是要大力提倡的,这与当今在扶贫攻坚战中提出的‘扶志’是相符合的。这就是‘要我脱贫’和‘我要脱贫’的区别:‘要我脱贫’是被动的,而‘我要脱贫’是主动的”。他在文中还说到“我早已把自己视为乌蒙山区的毕节人民了,也就有着和乌蒙山区老百姓一样朴素的感情”,这句话,更能感受出他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的原因,那就是有感情、有感受、有感知。

在《看万山红遍》的结尾,作者自信地说,“从我五次到万山采访的眼见为实来看,我有理由相信,万山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肯定会实现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将来毫无愧色地告诉我们的子孙:我们参与了脱贫攻坚战这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

这样的话柳青也说过,他说“我们伟大祖国就要开始的建设,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建设,而且是社会意识的建设,我们祖国的面貌将迅速的变化,我们人民的灵魂也将迅速的变化,不投身于这个建设的大军,就会从时代的列车里抛下来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一样的人民作家的情怀,掷地有声的话语,基于真实的了解、真正的理解、广泛的深入和深入的广泛,源自于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赤诚,高度自觉的客观全面的反映与彰显,这样的态度,才能生产出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值得认真的阅读,这样的创作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与推广。柳青曾说过:文学之所以落后于现实生活,主要是作家落后于生活,克服这一现象的出路在于刻苦地、深入地生活和认真地、坚韧地创作,加上密切结合生活和创作的学习。

(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相关热词搜索:欧阳黔森 报得三春晖 脱贫攻坚 齐雅丽

上一篇: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算数
下一篇:让年轻的心读懂成长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微博精选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人民周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