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深厚文化根脉是民族复兴与精神重建基石

五木 2025-05-06 10:07:15 《人民周刊》

在文明赓续与精神重构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华文化复兴正以磅礴之势重塑民族精神坐标,中国正以传统精神与现代文明交响的盛世华章,为世界文明图谱注入东方智慧的璀璨星光。在此伟大历史进程中,一批深具家国情怀的贤达志士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书法大厦艺委会主任李士杰以书法为支点撬动文化生态革新,从春联福字的万家浸润到支持美术高端学术课题研究,每一步都叩击着从“高原”向“高峰”跃升的时代命题。他的思考、探索与实践,揭示了文化根脉的当代觉醒——当千年翰墨遇上现代文明,艺术传承发展的深层逻辑在于“专业引领”与“大众浸润”的双向奔赴,更在于对文化基因的创造性激活。其探索呼应着中华文明“多难兴邦”的基因禀赋——五千年的文化韧性在经济崛起、科技突围、艺术创新中迸发新生,印证着民族复兴本质是文明的现代性突围。

李士杰以“摆渡人”自喻的躬身实践也昭示着一个真理:当个体的文化自觉升华为群体的精神共振,文明断代的危机终将化作文明跃迁的契机。

 

图为中国书法大厦艺委会主任李士杰。

 

新时代文艺高峰要靠大师艺术家作品铸就

支持高端学术研究祈盼中国美术早日复兴

问:您花费巨资打造了中国书法大厦文化艺术平台,可谓匠心独具,眼光宏大。在此平台上除了组织开展常规文化艺术项目外,是否还有更高远更重要的设想与目标?

李士杰:近几年,随着中国书法大厦文化艺术活动和高端学术研究开展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应该说我们已经融入当代文化艺术生态建设之中,也逐渐深化了对艺术发展规律的认知:文艺繁荣的表象之下,潜藏着结构性困境。

我们认识到,在中国伴随着文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经济崛起、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与全球化浪潮的多重激荡,中国艺术界生态环境空前复杂。受西方文化艺术强势冲击和金钱等因素影响,那些失序的市场化倾向以及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弱化现象,使艺术界更多呈现出浮躁混乱的发展状态,这很不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复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也吹响了中华文化艺术复兴的号角,我认为社会各界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行动纲领,推进破局实践。

新时代文艺高峰的铸就,要靠真正的艺术大师。新时代的文艺复兴需要破解“有高原缺高峰”的困局,破解的关键在于构建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大师遴选机制与艺术价值评估体系。我认为,社会人士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其重要价值之一体现在对艺术史演进规律的深刻把握与促进——正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在文艺复兴中的历史性作用,文化赞助者独到的审美眼光与价值判断,加上文化担当精神,往往成为艺术高峰崛起的重要推手。

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艺术大师的诞生从来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文化生态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赞助体系,通过构建“审美发现—资源支持—价值传播”的完整生态链,不仅催生了包括被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的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巨匠,更重塑了整个时代的审美范式。这种“伯乐机制”对于当代中国艺术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我们正在通过与重要单位的专业研究课题强强联合,搭建新时代的“艺术星探”系统,着力发掘具有范式突破能力的创作者。

文化复兴从来不是线性发展的过程,而是充满张力的价值重构之旅。当我们谈论铸就美术高峰时,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催化审美范式的突破,这正是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我觉得这既是对美第奇家族文化赞助智慧的当代转化,更是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创造性回应。

以中国书法大厦为平台追求艺术梦想

“专业引领+大众浸润”双轨模式之路

问:近8年来,社会上对中国书法大厦开展的文化艺术活动总体评价良好,但也有不同意见,说个别活动层次低了些,还有的太高调了,比如给获奖艺术家现场发现金。对此您怎么看?

李士杰:自2017年中国书法大厦落成以来,这里已经举办各项公益性书画活动70余场。在中国书法艺术推广的探索之路上,我们始终秉持“实践出真知”的理念。2019年策划的“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作品展暨颁奖盛典,以现场现金奖励的形式引发业界广泛关注,也有些非议。这种突破常规的颁奖方式,一方面体现了为书法写得好但缺少途径走出来的人提供一些机会、鼓励和帮助的初衷;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书法大厦落成初期确立文化定位的战略举措——通过具有传播张力的仪式感,既为书法家创造价值认同,更以“爆炸”后产生的涟漪效应推动书法艺术的社会认知度与关注度。可以说,此举在文艺界引发的现象级传播,成功构建了公众对中国书法大厦的文化地标认知。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构建了分层体系:面对专业群体,通过高端展览与学术研究搭建艺术对话平台;面向大众,则以“翰墨迎春”等年度品牌活动践行文化惠民。我们已经连续7年开展全国性免费赠送春联福字活动,今年在北京与首都机场、北京南站联动的春联福字赠送活动,反响热烈,数万幅作品化作文化信使,在春运人潮中播撒传统年味。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外籍旅客主动参与,印证了传统文化跨越国界的感染力。当旅客带着这份来自首都的祝福返乡,不仅传递着节庆的喜悦,更在千家万户的门楹间书写着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

我们走的这种“专业引领+大众浸润”的双轨模式,既坚守艺术高度,又扎根群众土壤。从书法大奖赛的聚光灯和高端学术课题研究的开展与支持,到春运现场的暖心互动,我们始终在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多元路径。每一项高端学术课题的研究成果,每一个领取春联的笑脸,每一声真挚的感谢,都印证着真正的艺术传承与发展,既需要殿堂级的专业标杆,也需要春风化雨般的社会浸润。

 

图为位于合肥的中国书法大厦。侯峰摄

 

文化属性决定关键时期必出史诗级人物

必将是群星璀璨英才辈出大师云集时代

问:社会应该感谢您对文化艺术复兴所作出的努力,这的确是为建设文化强国作着贡献。您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担当、信念和自觉采取积极举措,看来您对复兴中华文化艺术是很有信心的,能深度谈谈吗?

李士杰:我对中国能够实现中华文化艺术复兴深信不疑。百年前,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曾跌落谷底。现在,国家已将文化复兴提升至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通过“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顶层设计,一系列重大布局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文化艺术的全面振兴正展现出清晰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图景。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喜欢民族文化,一方面,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新时代激发出创新的磅礴伟力;另一方面,国民文化自觉正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比如,近期《哪吒2》已成为现象级动画电影,引发观影热潮,仅上映16天票房就过百亿元人民币,已成为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最高的电影。这部影片与长期霸榜的好莱坞电影有所不同,影片中建筑、装饰、音乐、文化内涵、语言等各方面都使用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主要体现的是中华传统美学与哲学思想。再如,中国的强大也引发了外国人学习中文的热潮,喜欢中国文化的人越来越多。这些现象都在印证着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

同时,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经突破1.2万美元的关键节点,为文化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富裕起来的人民也有较强文化艺术生活需求,这种由经济自信催生的文化自信,正在重构全球文化版图,相信中华文化艺术大繁荣大发展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中华民族有个特点,每到国家民族重大危急时刻或关键发展阶段,总会有巨星人物来拯救或发展我们国家,天才人物、有奉献精神的人、担当之士,常常成批次的出现,群星闪耀,开创出史诗级的功绩。我认为这与文化属性有关,是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而产生的,关键时刻总能自觉自醒自强,这是渗透到华夏儿女骨子里的东西。深入中华文明的基因序列,可见“多难兴邦”的文化密码贯穿五千年文明史。从诸子百家启迪华夏智慧,到唐宋文人构建美学体系;从近代仁人志士的文化救亡,到当代航天航海等各领域团队的科技突围,这种群体性觉醒绝非偶然。我们的文化基因中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追求,以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胸襟。

就拿最近100多年来说,上世纪前半叶民族存亡时期,我们诞生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批革命家,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上世纪60年代共和国刚刚建立,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列强虎视眈眈,我们有了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一批积极奉献的天才科学家,让我们有了“两弹一星”,使列强不敢轻言军事入侵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人口大国的粮食问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近几年中美处于世界性博弈关键时期,在我们一批批英才的努力下,有了5G通信、鸿蒙操作系统、高端芯片、新能源汽车、航空母舰,以及月球登陆、空间站、核潜艇和不断升空的各种卫星等,还有近期出现的DeepSeek等,先进科技成果爆发式出现,目不暇接,数不胜数,震撼世界。

盛世如斯,各行各业都有杰出人物涌现,艺术界也不会例外,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在五千年一遇的中华文化危机面前,在实现中华文化艺术复兴的关键时期,必然需要文化各个领域诞生一批批“大师”人物,实现中华文化转型重建,可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容易出大师的历史性阶段,将会有为推动中国的文艺复兴作出重要贡献的大批文学艺术家和文艺复兴推动者挥斥方遒,书写历史,彪炳史册。我们身居其中,感觉不太明显,甚至易被浮躁混乱的表象蒙蔽,但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哪怕100年以后的人回顾这段历史,他们应该会如是说:那是一段伟大的历史时期,在那段时间里,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了中国的文艺复兴,群星璀璨、英才辈出、大师云集。

综上,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个文明古国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正在为世界文明图谱注入新的色彩。这种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回归,而是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文明交响的盛世华章,其恢弘气象已然可期。

民族精神重建要基于中华民族文化之内核

中国快速崛起得益于民族文化底蕴之深厚

问:在欧洲文艺复兴的过程中,推手起了重要作用。我国正在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艺术的复兴,除国家力量之外,您似乎很希望社会上有重要推手出现。您考虑过由此载入史册吗?

李士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责任,载不载入史册我不考虑。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时,一个深刻的命题正摆在我们面前:在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面临现代转型的关键时刻,如何构建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复兴体系?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关乎文明传承,更关系着民族精神的现代重构。

回望人类文明史,美第奇家族的启示尤为深刻。这个被赞誉为“文艺复兴教父”的金融世家,通过系统性的文化赞助和人才培育,将意大利佛罗伦萨打造成欧洲文艺复兴的引擎。他们证明,文化复兴不仅需要思想家的智慧,更需要制度化的社会支持系统。这种历史经验对当代中国具有特殊启示意义——我们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文化战略设计,也需要培育具有现代视野的文化赞助机制。由此,我希望中国有无数个文艺复兴的推手呼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也希望有美第奇家族般传奇的推手出现。

因错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中华文明经历了“器物文明”的深刻危机,军事科技的代差更让中国遭受了来自外国列强的百余年民族蒙难、文明蒙尘的屈辱。

好在近代的屈辱史反而激发出中华文明凤凰涅槃的生机。近些年随着追赶与超越,中国已经崛起为经济与科技的世界强国,由此发展起来的强大国防力量成为保卫成果的重要硬核实力。

然而,不得不承认,在民族精神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强。我认为,民族精神上的强大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基于中华民族文化之内核来建设,是根植于复兴了的中华文化和中华现代文明之上的强大民族精神。

要实现文化复兴,文化自信至关重要。其实文化落后民族打败文化进步民族是常有的事,春秋战国时代,秦文化比较落后,但秦最后灭掉了六国一统天下;宋朝文化先进,经济发达,但却被文化落后的金打败,最后被文化更落后的蒙古人打败;文化落后的满族入主中原打败了文化先进的明朝建立了清朝;希腊文化先进,败于文化落后的罗马,罗马又被文化更落后的蛮族打败了。这种历史现象的背后,揭示着文明发展的重要规律——文化很重要,但过度轻武可能导致生存危机。可见,战争失败不等于文化落后,我们要对中华文化充满信心。

我认为,仅仅经过数十年独特发展之路,中国就由被列强任意欺辱转变崛起为世界强国,恰恰是得益于我们民族文化底蕴之深厚,和由此孕育出的中国人的聪明与智慧,这也证明了民族文化之先进和复兴的必要。我认为,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重建民族精神的基石。

一块碑融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传千年佳话

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文化贡献者

问:刚才谈到中华文化底蕴深厚的问题,您能展开谈谈吗?

李士杰: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在陕西西安有个全国著名的碑林,那里矗立着一方极具传奇色彩的《玄奘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记录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的。

645年,玄奘法师历经十七载寒暑,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携657部佛经成功归来,这段“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壮举深深震撼了唐太宗。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帝王,不仅亲撰《圣教序》,更敕令立碑传世。文中“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的赞语,既是对玄奘精神的高度褒扬,更昭示着大唐王朝兼容并蓄的文化襟怀。

碑文的字是王羲之写的,可谓书法艺术的巅峰之美。晋朝的王羲之已作古两百多年了,怎么会是他写的呢?其实是按照碑文内容从全国搜寻王羲之的字拼上去的,可见对碑文和文化事件之敬畏。为了这个碑,当时长安弘福寺高僧怀仁和尚光集齐这些字就用了25年,有几个字找不到,便奏请朝廷发出告示:谁献出文中王羲之一个字,赏一千金。自此留下“一字千金”的佳话,可谓以匠心凝固经典,让冰冷的石碑涌动起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血脉。

碑还没修完李世民和唐僧就都去世了,继任皇帝李治说,我写篇序记录一下这个事吧——于碑阴再续文脉。

于是便形成了如今的面貌,正碑是李世民的文、王羲之的字、唐僧的事,碑阴是李治的序。这么一块石碑就能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还有书法与碑刻艺术的美,也教育了我们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文化艺术的人士。

藏富育文巨资投入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发展

家国情怀文化担当助力中华文化艺术复兴

问:您做的事也常常石破天惊,从投资建造总高113.8米的中国书法大厦,到连年举办各项书画活动,加上文化事业捐款,投入巨大。这些项目和活动都是难以盈利的,这需要家国情怀、文化担当和奉献精神,是什么力量在支撑您这样做?

李士杰:我生于皖北农家,少年家贫,渴望读书,尤偏爱书法,简单的斑驳拓本构成了我最初的文化启蒙。青年从戎,战场荣归,得到军旅淬炼。中年为政,我尽职尽责。加之经商,让我有了经济条件。我还担任过第五届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多重身份转换间始终未改对书法艺术的赤子之心,丰富的人生经历让我沐浴着党的恩泽,分享了时代红利,尤其对书法格外钟爱。在具备了一定经济条件后,这份钟爱反而让我经常夜不能寐,开始思考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对书法文化的弘扬,进而延伸到研究起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复兴问题。面对徽宣上的千年墨韵,涉入愈深愈发清晰意识到:个体命运与文明传承的深刻共鸣,正在新时代产生奇妙的共振。

我的生命轨迹恰似文明演进的微观镜像:少年困顿中萌发的文化渴望,暗合“礼失求诸野”的文化韧性;南疆战场见证的血火忠诚,追寻着“提笔安天下,跨马定乾坤”的士人传统;市场经济大潮中实业积累投入文化事业,努力在藏富育文方面有所作为。

特别是在搭建起中国书法大厦艺术传播平台后,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个人翰墨情结到文化战略思考,愈发深刻理解“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的道理。有人说这是文化自觉,这种自觉既源于少年时砚田笔耕的生命记忆,更来自新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每个文化践行者都是文明长河的摆渡人。

于是,我坚定地投身文化强国建设,投身民族文化艺术复兴的历史洪流中,用自己的一点点绵薄之力助力于中华文化艺术复兴的国家战略,我希望用实际行动书写一份文化践行者的时代答卷。

甘用一生年华做一个书法艺术的耕耘者

以实际行动赋予中国书法大厦文化意义

问:就您的身份而言,您是愿意做一个艺术家,还是倾向于做艺术发展的推手?社会评价说中国书法大厦的文化意义已经远超一座建筑,对此您怎么看?

李士杰:书法是我从小的爱好,笔锋游走于宣纸的刹那震颤,构成了我的生命记忆。数十年下来,退笔成冢,宣纸堆成山峦,早已将书法基因镌刻在血脉之中。虽不敢以“书家”自居,却深谙古人“善书者不择笔”之要义——真正的艺术追求,既在破除工具桎梏,更在超脱名利羁绊。

适逢盛世,亦是中华文化艺术复兴的历史性时刻,我们需要一批艺术大家重新确立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的地位,但社会是复杂的,艺术界尤其如此,真正的好艺术家未必都能自然地被社会认知和认可,这就需要被发现、被推崇,艺术家也要去伪存真。

我认为这样的工作很有必要,更有意义。在担任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时我就在思考,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复兴,必须采取一些重要的实际行动,而不能仅限于口号或呼吁。我通过搭建中国书法大厦这个平台,开展和合作、资助学术课题与活动等,努力在这方面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从狼毫笔端的微观宇宙到文明复兴的宏观叙事,书法始终是中国人理解世界的元语言。我期望这座“大厦”的每块砖石都铭刻上《书谱》“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艺术真谛,我在努力使其精神穹顶超越物理界限。具体一点说,我希望中国书法大厦正在构建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展览展示平台,更希望通过搭建一个高端学术平台,汇聚一批大师级艺术家,聚集一批文化复兴建设性的破局者,在这里借永和九年的那场醉意开启文明新纪元的清醒对话。至于有人评价说,中国书法大厦的文化意义已经远超一座建筑,我倒是觉得这是对我的鼓励与鞭策,我会用更有信服力的举措与成果,争取不辜负大家的赞誉与期待。

(本文为新时代美术高峰课题组、中国书法“两创”课题组专稿)

 

(《人民周刊》2025年第7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