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高地被我军一举夺占,吹响了朝鲜战争的熄灯号。早就对南朝鲜军不识时务心怀不满的美军第1军军长布鲁斯·C·克拉克中将冷冷地讽刺道:“固若金汤的198.6高地群,怎么瞬间就会失守?”
抗美援朝战争,正面战场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已广为流传,侧翼战场反登陆作战却鲜为人知。而正是这场持续两年多惊心动魄、卓有成效的系列对抗行动,挫败了美军代号为“8-52·克拉克”的军事冒险计划,使美扩大战争的阴谋最终破产,保证了朝鲜停战之日的胜利到来。
惊心动魄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至今仍珍藏着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涌来观瞻的人们凝神战旗前,耳畔都会不由得响起电影《上甘岭》中那首时而优美、时而雄壮的歌曲《我的祖国》,沉浸在震撼心灵的旋律里。
7团3大队7中队是这次庆功会上的耀眼明星,因取得击落击伤敌机17架的卓越战绩,被志愿军空军荣记集体一等功,位于6个战功赫赫的单位之列,成为公认的尖子中队。老中队长赵宝桐还创造了击落击伤敌机9架的个人战绩最高纪录,被誉为“空战之王”。
“老秃山”由几个高低起伏的山包组成,其中一个山包在地图上叫作222.9以东无名高地。1952年7月18日,志愿军39军115师343团3营7连1排4班钉子般地钉在这里,与数十倍于己的美军浴血奋战,共击退了敌人13次冲锋,歼敌500余人,战后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坚守222.9高地一级英雄班”荣誉称号。
“战斗模范连”415团1营1连表现尤为骁勇,先是创造了70分钟歼灭美军骑兵1师一个加强连、夺下338.1高地的傲人战绩,后又取得了坚守272高地40余天、打退敌人53次冲锋、毙敌920多人的辉煌战果,荣立集体一等功,获“二级英雄连”荣誉称号。
坚守夜月山主峰南365.2高地1个加强班的十余名志愿军勇士,与全连一起顽强击退了敌人从排到营规模的14次进攻,最后剩下5人冲出堑壕,与敌展开白刃格斗。在连续战斗过程中,该班前赴后继,死守阵地,大部分英勇牺牲,2人身负重伤,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英雄赞歌。战后,该班获“肉搏血战英雄坚守夜月山”奖旗一面,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夜月山英雄班”荣誉称号。
战后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发了2连坚守鸡雄山的英雄事迹,一时被传为美谈。有人借用伟人一句新词赞曰:雄鸡一唱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英雄兴会更无前。
在西线正面难以突破的危急情况下,64军190师569团3营受命大胆向敌后穿插,占领道峰山,扼敌致命要点。3营不辱使命,遇强智取,遇弱强攻,急行20小时,纵深穿插60公里,连续突破敌人7层封锁线,按时到达指定位置,钉在阵地上3昼4夜,直至弹尽粮绝也终不放弃,打乱了敌军的作战部署,书写了一篇惊天动地的铁血传奇。
在横城反击战的胜利中,志愿军39军117师349团贡献至伟,在上有飞机轰炸、下有敌军阻击、气温极寒的情况下,一夜翻山突进38公里,提前半小时穿插到鹤谷里,卡住了敌人的退路,与3倍之敌进行殊死搏斗,对最后决胜横城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战后,彭德怀司令员及朝鲜人民军最高领袖联合发出贺电,对117师进行嘉奖。
志愿军342团1营,虽然只是这座丰碑中的一块砂石,却具特殊的典型意义。透过这部红色的铁血巨制,1营将士在汉江南岸350.3高地奋力搏敌的场景跃然而出,恍若一道铁壁铜墙……
这场阻击战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初期的中元山,而威震敌胆的阻击战主角,是42军126师378团2营5连。战后,5连被授予“中元山英雄连”荣誉称号。
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6个军联手朝鲜人民军2个军团发起第三次战役,一举突破了这条极具象征意义的分界线,将战线向前推进了80至110公里,打进了南朝鲜首都汉城。“联合国军”如溃堤的洪水,涌向了“三七”线附近;我军则以伤亡8500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1.9万余人的战果。
战役结束后,在突破临津江防线中立下头功的116师346团1、4连,347团5、7连四个尖刀连队,均获得了“临津江突破英雄连”荣誉称号。一面战旗同时授予四个英雄集体,这在我军百面战旗中也是特例。
究竟是怎样的事迹,会让一个人的生命如此灿烂?究竟是怎样的连队,会因一个人的名字而变得辉煌?要解答这两个问号,就要沿着杨根思和“杨根思连”的足迹,穿越时空,重新踏进那场艰难而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
打下飞虎山的38军,却如此抬不起头来,让梁兴初备感窝火,撂了一句狠话:“38军不是纸糊的,我梁兴初是打铁的出身。我们不是鼠军鼠将!下一仗打不出38军威风来,我就不是梁兴初!”梁兴初还一不做二不休,回来向全军原汁原味传达了彭德怀司令员的批评。38军所有将士都憋了一股劲,知耻而后勇,立志打好翻身仗。
27军80师239团2营4连指导员庄元东在军列行进中抓紧战前动员,扼要讲了这次从打“老蒋”到改打“老美”的背景意义,最后大声吼道:“常胜模范连”能不能常胜,是骡子是马咱们拉到朝鲜遛遛,大家有没有决心?”“有!打败美帝野心狼!”4连战士们的口号声随着列车快节奏的哐当声显得格外铿锵有力。
5月31日,大型军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百面战旗红》创作团队走进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讲述百面荣誉战旗背后的动人故事,以《百面战旗红》创作杀青为契机,与玉泉小学“高扬百面战旗红 赓续红色血脉”主题活动相融合,作出红色基因传承从儿童抓起的有益实践。
太行腹地有座群峰突兀、怪石嶙峋的黄崖山,峭壁上生出一眼巨大罕见的天然石洞,远看如虎口,近观似穹庐,幽深开阔,气势非凡。该洞位于黄崖山东面半山腰,故名黄崖洞。抗日战争期间,因这里得天独厚的隐蔽环境,被八路军开辟为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兵工厂,亦称水窑山兵工一所。
郯城,位于山东临沂境内,是古郯国都城,《沂州志》记载:“齐战魏,孙子胜庞涓于此。”马陵道之战成就了孙膑,败落了庞涓,一荣一辱,留下了多少谈资与唏嘘。转瞬间两千多年飞逝,到了1943年1月,战场依旧,对手变换,八路军再胜日寇于郯城。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期,八路军敌后斗争如火如荼。当年8月,晋察冀军区2分区以边区子弟为主要成分,以红军首长机关警卫连队为基层骨干,组建第19团,全团2000余人。
在我军陆军众多战斗连队中,有连徽的并不多见。但就有这么一个独特的连队,不仅有自己的连徽,造型还非常突兀醒目:两把寒光闪闪、锋刃交叉的刺刀,威风凛凛,战斗性极强!这个连队就是陆军第75集团军特战某旅3营8连。他还有另一个气贯长虹、威震八方的名字——“白刃格斗英雄连”。
1934年1月31日,正值隆冬,冰封河止,天阴奇寒。江西瑞金沙洲坝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内却气氛热烈,传出欢声,持续一周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进行颁奖典礼。
晋察冀是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面对日军的进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抓住日寇急于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的狂妄心理,诱敌深入,机动作战,利用太行山复杂地形,在雁宿崖、黄土岭一举歼灭日军1000余人,炮毙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顿挫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提振了中国军民的抗日信心。
卢沟桥事变,将中华民族推到了最危险的时刻。1937年8月底,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一致对外,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编入阎锡山第二战区序列。10月13日,为阻止日寇长驱进犯和保卫太原,忻口战役打响,中日双方投入总兵力达27万,历时21天,战况空前惨烈。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野心再度膨胀,一手炮制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随即向中国军队发起猛攻,扬言半月内灭亡中国。7月29日,北平沦陷;一天后,天津沦陷;半月后,淞沪开战;又过半月,张家口、宣化相继沦陷。
四平,亦称四平街,位于东北平原中部吉林与辽宁交界处。原本城如其名,四平八稳,名不见经传,却因经历了四度恶战,打得天昏地暗,最后决定鹿死谁手,从此蜚声中外,青史留名。当地民谣至今传唱:“四平四平,四通八平。四平不平,四战才平。”
故事发生在75年前,解放军滨海警备旅3营7连3排奉命在云台寺阻击气焰嚣张的国民党军队,经过一昼夜浴血奋战,以少抗多,击溃敌军一个连,毙敌120余人,被授予“云台寺排”荣誉称号。
1950年初,新中国如一轮喷薄旭日,照亮了世界东方的神州大地。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如山倒,退至沿海一带主要岛屿作垂死挣扎,幻想打造一条南起琼岛、北至舟山的海上岛链,锁住大陆。毛主席了然于胸,决心一举砸碎这条“铁链”,首先对“铁链”最南端也是沿海最大岛屿的海南岛施以重拳。
现代战争中,空降兵常被誉为“插上翅膀的陆地雄狮”,自带令人羡慕的“天兵”色彩。6连的确值得骄傲,因为不仅是乘云踏雾的空降兵,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黄继光英雄连”。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群英荟萃的百面战旗方阵里,有40余面来自战斗连队。这些连队大多被命名为模范连、突击连、英雄连。如强渡乌江模范连、平型关大战突击连、杀敌英雄连等。硬朗的称号背后,是一个个克敌制胜的铁血传奇。也有少数以战地和烈士命名,如大渡河连、刘老庄连、杨根思连等。
战旗,是一支军队的历史,也是一支军队的性格。“以史为鉴、查往知来”。在这种历史自觉和历史使命的驱动下,罗援将军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战友拿起如椽巨笔,不舍昼夜,精心打磨,奋笔写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战旗故事,讲述一面面战旗背后的辉煌战史和不朽的精神传奇。
华夏烽烟连角起,铁军奋战日伪顽。1941年的淮南津浦路以西地区,日军、伪军和顽军盘根错节,相互勾连,祸害一方。新四军2师作为该地区抗日救亡的一支劲旅,与凶残的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先后涌现出一批作风顽强、作战勇敢、克敌制胜的英雄团队。6旅16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傲人战绩至今在民间广为传扬。
又到十月一日。每逢国庆节,耳边就回荡起那振聋发聩的呼喊:“为了新中国,冲啊!”刹那,泪飞顿作倾盆雨;瞬间,热血喷为擎天柱。面对天安门广场那一面面猎猎飘扬的旗帜,面对大街小巷那一阵阵的欢声笑语,突然想起辛弃疾的豪壮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中国,英雄并未走远,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以说,董存瑞的名字已融入国人血脉,成为勇敢者的符号、爱国者的图腾、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而以董存瑞英名命名的“董存瑞班”的事迹,同样激励人心,并随着岁月的流淌,历久弥新,不断传扬。
顶着时而滂沱、时而如丝的连绵苦雨,经过一昼夜百余里的持续疾行,中央红军红1军团先遣队前卫营——1师1团1营来到了离大渡河安顺场只剩十几里的小镇罗岔。
1940年,抗日战争处于残酷的相持阶段,正面战场压力加大。为振奋全国人民抗战信心,打破日伪的“囚笼政策”,8月20日20时,八路军总部命令晋察冀军区、120师、129师统一行动,点面结合,全线开花,在侵华日军后方交通命脉上,发起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累计投入兵力超过105个团40万人,仅129师就投入了46个团。
河北宣化东北30公里处,有座风景独特的猴儿山,山上蹲坐的石猴与横卧山巅的古长城相守相望,引得游人无数。但很少有人知道,78年前春季的一天,这里曾是炮火连天的抗日战场。石猴无言,记下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
1933年10月开始的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历时一年,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主导下惨遭失败。然而,在仗越打越糟的情况下,红3军团4师12团侦察排却脱颖而出,成为这段晦暗日子中难得的一个亮点。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作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我郑重提交了一份政协提案——《在游行的行列中增加一个老兵方队和战旗方队》。不久,得到上级单位回复,这份提案已经被国家采纳。
战旗是军队的历史和性格。95年来,一面面浸透着烈士鲜血的战旗,照亮了民族复兴的璀璨星空。值此8月1日建军节到来之际,本刊独家专访叶征,听他讲述《百面战旗红》创作的幕后故事。
今年是建军95周年。为展现人民军队英雄风采,本刊连续刊发军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百面战旗红》。一面战旗就是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感人至深,广受读者好评。这些好故事是怎么写成的,听听《百面战旗红》创作组总召集人李玲为大家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百面战旗红》创作组召集了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文字工作者,参与写作战旗故事,一篇篇兼具思想性和文学性的作品甫一发布,便获得良好口碑。欧阳青、樊玉莲、张玉龙是创作团队的代表,他们记录战旗故事、诠释战旗精神,让一位位战斗英雄、一支支传奇部队再现于读者和网友面前。
人民视频《信·物》专题推出《见证奇功的战旗》,演员张国强讲述“黄土岭功臣炮连”战旗的故事。本刊2022年第八期曾刊发《“名将之花”太行丧命记——〈百面战旗红〉之“黄土岭功臣炮连”》。
我军发展壮大的历史天空,可谓群星璀璨,无数英模前赴后继,构成了宛若银河的辉煌星阵,放射出万丈光芒,引领着人民军队一往无前。而植根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模范红五团”,则堪称是这个非凡星阵中的一颗耀眼恒星。
苏北淮安,有个叫刘老庄的地方,一座静谧肃穆的烈士陵园里,安息着82位新四军指战员的英灵,他们来自同一个连队。在1943年那场与日伪军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中,他们奋起抗敌,顽强坚守到最后一刻,直至打到最后一人、最后一粒子弹,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殉国!
2022年是建军95周年。为展现人民军队英雄风采,本刊陆续刊发军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百面战旗红》。这部作品由罗援领衔主编、叶征担任总策划、李玲负责召集团队创作,创意源于参加新中国70年大阅兵的百面战旗方队,讲述每一面战旗背后的动人故事,彰显每一面战旗蕴含的血性军魂,昭示了一支有精神、有灵魂的军队必定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