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上甘岭上立国威 打败美帝野心狼

——《百面战旗红》之“英勇顽强功勋卓著”特功八连

《百面战旗红》创作组    2023-07-31 08:55:59    《人民周刊》

编者按: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停战70周年。1953年7月27日,在世界瞩目下,中美朝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议,结束了一场残酷的大规模现代化战争。朝鲜战争的结束,标志着“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为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本栏目连续推出有关抗美援朝内容的战旗故事,以弘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打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过程中表现的大无畏精神,彰显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志气。本期为《百面战旗红》第40、41篇文章。

 

荣誉战旗名称:“英勇顽强功勋卓著”特功八连

授旗时间:1952年12月

授旗时战斗序列: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3营8连

授旗领导机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部、政治部

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1931年,创建于鄂豫皖苏区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由黄麻起义农民赤卫队员为骨干组建起来;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第129师警卫营3连;1947年8月,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7旅80团,为3营8连;1949年2月,改编为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1961年6月,改编为空降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1985年11月,空降第15军45师缩编为空降兵第45旅;1992年4月,空降第45旅又扩编为空降兵第45师,该连仍为134团3营8连。

战旗精神: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

 

惊心动魄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至今仍珍藏着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涌来观瞻的人们凝神战旗前,耳畔都会不由得响起电影《上甘岭》中那首时而优美、时而雄壮的歌曲《我的祖国》,沉浸在震撼心灵的旋律里。

这正是志愿军特功8连插向上甘岭主峰的那面战旗,也是永远高扬在中国人民心头的那面战旗。

在中国,上甘岭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不仅是因为1956年上映了根据《二十四天》改编的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上甘岭》,还因为上甘岭战役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胜利、美帝国主义失败的重要象征,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它也成了美国西点军校教学的课程内容。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3营8连全体指战员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在缺水断粮、美军狂轰滥炸的情况下,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坚守坑道14昼夜,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坑道战”奇迹,歼敌1700余人,将英雄的战旗牢牢插在了上甘岭主峰之上。

 

 

角力上甘岭

1952年10月,朝鲜半岛多数战场枪声暂告停歇,只有上甘岭方向还在火药筒般地爆炸、燃烧,随后又发展成为一场惨烈的战役。世界的目光,都被这片面积仅有3.7平方公里、正面宽2.5平方公里的山地战场所吸引。

打得好,才能谈得好,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个不二法则。此时,朝鲜停战谈判陷入僵局,处于无限期休会状态。毫无诚意、惯用实力说话的美军,想在谈判桌之外获得更多的谈判筹码,背后积极筹划“摊牌作战”行动。毛主席高瞻远瞩,识破美帝用心,要求志愿军坚决挫败其阴谋,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战场上照样不能让其得到!上甘岭的鏖战,一时成为双方“掰手腕”的焦点。

担负固守上甘岭任务的是志愿军惯打恶战的第15军部队。战役期间,志愿军15军45师与美军7师和南朝鲜军2师,反复争夺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双方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战斗进行得十分胶着、激烈。最后,具有装备优势的敌人暂时控制了主要阵地。

紧急状态下,45师师长崔建功决定把最宝贵的本钱用上,就是让战斗意志最强、作为预备队的8连上去,执行最艰难的反冲击任务。

崔建功亲自给第134团团长刘占华打电话:“现在就把8连拉上去,你们要分清攻守,8连上去只反击,不守备,反下了阵地,你就给我把8连撤下来。”

崔建功特别珍惜8连这样的尖刀力量,入朝后,8连曾在第五次战役沙五郎峙战斗中,创下了半小时连续攻下7个山头的非凡战绩,被第15军授予“出国作战第一功”锦旗,他最担心的就是把这样的连队打光了。

然而,残酷的战争容不得万全。在后来的战斗中,8连不但领衔强攻,而且为了固守,连队被打光了3次,又重建了3次,其中4班4次重建,班长因重伤或牺牲先后更换了6次。上甘岭战役结束后,8连成为第15军参战部队中重建次数最多的连队。

穿越封锁线

8连作战勇猛,是整个15军的一只“铁拳”,但在上甘岭这个“火药桶”般的高危地带,要把这只“铁拳”成建制转到阵地上去,还真不容易。从出发地到597.9高地阵地,有1500米的距离,还必须通过一条1200米左右的山坳,而这条山坳就是美军炮火的密集封锁区,躲不过,绕不通。在8连之前,已经有5支连队试图突破敌人这道封锁线,都因伤亡过重未果。

面对美军的枪林弹雨,8连不愧为一支英雄的连队,不但没有畏缩,反而激起斗志,积极寻找突破美军封锁线的办法。连长李保成亲自带着一个侦察小组潜伏到封锁区,经过仔细观察,摸清了敌人炮火和照明弹的发射规律。

回来研究对策,李保成指着用小土堆、石块、石子做成的土沙盘比画着说:“第一,要缩小连队规模,以各班为单位,且前后间隔20米以上,分散开来行动;第二,先头班每人右臂绑白布条,以便于识别;第三,沿途用白面撒成路标,指示方向;第四,在3个要道口设置标兵,防止走错路;第五,途中趁敌炮火间隙与照明弹将要熄灭的瞬间,迅速跑步通过。”

指导员王土根插话强调:“连长说的五点都特别重要,各班排长要各负其责,党团骨干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0月18日下午5时30分,8连出发,李保成在前面开路,王土根在队尾殿后,按照美军炮火和照明弹发射规律,跑跑停停走走,经过两个多小时,8连成功地摸到了上甘岭主峰阵地。但是,地形已被敌炮火炸得面目全非,担任向导的9连通信员一时也找不到1号坑道洞口。

这时,美军炮火又开始攻击了,借着炮弹爆炸的闪光,李保成看到了一处凹坑,迅速就势一滚,偏巧,一进去凹坑顿时陷开了,原来这就是1号坑道的洞口。李保成赶紧让8班班长崔含弼把连队带进来。

崔含弼趁着夜色,在坑道附近匍匐往返20余次,近半个小时里,把分散各处的战士陆续带到了坑道内。

20时左右,8连138人以负伤3人、牺牲2人的微小代价,全部进入了1号坑道,与坚守坑道的9连剩余人员会合,创造了整个连队突破敌人封锁线、安全抵达阵地的战场奇迹,为第二天大反击奠定了胜利基础。

夺回主阵地

进入坑道,简短战前动员后,连长李保成开始琢磨后续的战斗行动。李保成1946年入伍,曾是淮海大战时的尖刀排长、15军军部警卫连长,战斗极为勇敢,是立过7次特等功、3次一等功的大英雄。军长秦基伟欣赏他年轻有干劲,举荐他到军校学习,毕业后他却坚决要求回到一线打仗,并最终当了战斗力超强的“钢八连”连长。

10月19日一大早,李保成就按照想好的办法,带着8连班以上骨干,依托坑道口察看地形,制定作战方案;同时,还让全连以班为单位,到坑道口观察地形,察看冲击位置。他把战斗人员编成6个突击组,每个组22人。每组配置轻机枪2挺、冲锋枪16支,每人发2枚大威力苏制手雷、8颗手榴弹。

1号坑道全长70米、高1.5米、宽1.2米,最大容量250人左右,共有2个朝北的坑道口。因坑道挖在主峰一段坚石覆盖的山包包下,顶厚达35米,所以抗震扛炸功能较强。而坑道口又比地面高一点,能防水淹、防冲击,且进退自如。

当日下午5时,志愿军第45师的反击战打响,炮火分两次突袭了50分钟,炮火刚一延伸,各个坑道的7个连队就勇敢冲出,分别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冲去。跃上高坡后,8连由纵队很快变为横队,向敌发起猛烈攻击。面对敌两个排依托工事的拼命抵抗,8连机动灵活,各小组以2挺机枪在正面掩护,其余以小群动作,从两侧冲入敌阵,充分发挥短兵火力的优长,与敌激战,很快就消灭了这两个排的敌人,夺回了1号坑道表面阵地。

接着,敌人乘我尚未站稳,以两个连的优势兵力向我8连发起了猛烈反扑。8连在与敌激战中,受到东侧3号阵地残存的敌火力点疯狂阻挡。这个地堡,视野开阔、火力猛烈,8连两次组织爆破均未成功,担任掩护的战士赖发均机枪都快打得散了架。李保成见他身上3处负伤,命他下去包扎。

“不行,连长,我非得去干掉它!”已经打红了眼的赖发均非常执拗,放下机枪,握着手雷,向敌地堡匍匐而去,李保成赶紧组织机枪掩护。

接近地堡时,赖发均手臂和大腿又多处中弹,身负重伤,几乎耗尽了体力。他趴在弹坑里停歇了片刻,攒足最后一丝力气,突然跃起,扑上地堡,拉响手雷,与敌同归于尽。随着一声震撼山巅的巨响,敌人的地堡哑火了,赖发均为打败敌人献出了21岁的宝贵生命。

凌晨5时44分,在597.9高地9号阵地上,我军攻击再次受阻。原来是美军在山顶巨石下有一处地堡,正卡在我8连主坑道口斜上方,有四五十米远。

为拔掉这颗眼中钉,19岁的苗族战士龙世昌拎了根爆破筒冲上去,副排长王练才组织机枪和冲锋枪火力掩护。眼看就要接近火力点了,敌人一发炮弹将他左腿齐膝炸断。透过9号阵地的熊熊火光,山岭棱线被夜空衬托得很清楚,只见龙世昌拖着伤腿,拼命地往上爬,把哧哧冒烟的爆破筒从地堡机枪眼里杵了进去,刚要离开,爆破筒又被里面的敌人推了出来。龙世昌忍着伤痛回过身,抓起爆破筒又往地堡里捅,捅进半截就被敌人挡住捅不动了,龙世昌就用胸膛死死地顶住。瞬间,“轰”的一声,地堡被炸飞了,里面的美军都被炸成了碎片,英勇的龙世昌也化作了冲天血雨。战后,李保成来到破碎的地堡前寻找龙世昌的遗物,却什么都没找到,忍不住呜呜地失声痛哭:“世昌啊,小机灵鬼,我再也见不到你了!”

天还没亮,8连终于占领了597.9高地主峰,把随身携带印有“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在解放的阵地上”的鲜红战旗插在了主峰最显眼处。

不久,沿西北侧向上攻击的135团2营6连,在6班班长黄继光舍身堵敌阵地枪眼、用年轻生命为部队胜利开辟通路壮举的鼓舞下,也冲了上来,与8连在主峰胜利会合。45师反击任务圆满完成。

坚守坑道战

敌人一直发了疯似的拼命反击,妄图重新夺回阵地,双方直杀得天昏地暗,山头被美军的炮火削掉了几米。激战至10月21日,8连清点人数,仅剩15人未负伤,伤员达55人,加上9连剩余的10多人,共80多人,敌我力量悬殊,被迫退往597.9高地1号坑道坚守。

当天晚上,得到了个喜讯,134团派遣3营参谋长武振友率领7连96人,乘敌疲惫之际,隐蔽摸进了1号坑道,增援8连。

7连由军警卫连79人和7连17人组成,可见后方兵力已经匮乏到极点。7连又称“铁七连”,是134团中战斗力仅次于8连的连队,在上甘岭战役初期两次打光重建,其中一次是在弹尽援绝、全部壮烈牺牲后重建的。

由于战士们来自几个不同建制的连队,按照上级指示,坚守坑道的所有人员统称8连,归李保成指挥,以8连为核心组建坑道党支部,形成战斗核心。8连指导员王土根形象地比喻道:“井冈山时期是支部建在连上,我们现在是支部建在坑道里。”大家表示,编入8连无上光荣,坚决为8连争光,为牺牲的战友报仇。

敌人进攻不成,转用炮火破坏坑道,轰炸坑道口。为与敌炸塌和堵塞坑道口的企图抗争,李保成带着战士们冒着炮火,边炸边抓紧清理坑道口。同时,敌人在炮火掩护下将地堡修到了坑道附近,李保成就带着战士们利用炮火间隙,果断出击炸掉敌人地堡。敌人还学着我军搞起了夜间偷袭,结果被我军发现,根本不用出坑道,而是将敌人的位置报给炮兵,一轮拦阻炮击,把敌人全部消灭在距坑道几十米之外。

10月23日17时14分,8连在135团5连协助下,对597.9高地东北山梁上的第2、8号阵地发起反击。由于5连攻击失利,8连失去策应,与敌反复争夺9次后,才占领阵地。这时8连仅剩下了5人,根本无法固守。

当夜,李保成停止反击,带着十几个伤员再次退守597.9高地1号坑道。5天内,8连第二次被打光。

副连长侯有昌在战斗中右胸被敌机枪打烂,被背回坑道后,他整整4天水米未进,但没哼过一声。第5天早上,这位铁打的汉子生命时针永远停在了上甘岭。

比起外面的敌人,缺少粮食、药物和淡水更是致命,对伤员来说尤为严重。上级不断派后勤人员与补充兵源输送给8连,可大部分人都牺牲在了被封锁的路上。8连向上级建议,不要再派人了,以免造成更大的伤亡。

为了生存下去,8连战士舔石头缝里的水,喝自己的尿,艰难的环境下,普遍患了夜盲症、风湿病,但没有一人退缩。

27日夜,8连指战员已坚持了9天。是夜,运输连指导员宋德兴带着两名运输员,竟然冲破了敌人炮火封锁,九死一生地将3袋萝卜和一些慰问品送进了1号坑道。那一夜,8连如开盛宴。

为了前线,15军后勤部赶往平壤采购苹果,运来的6.3万斤苹果最后只有1颗闯过了敌人的炮火封锁,送进了坑道里。

不断的主动出击和对敌人破坏坑道的反击,使1号坑道里的8连平均每天要消耗1个班的兵力。最多时,兵力补充到140多人;最少时,只有5个人。

10月30日,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开始大规模的决定性反击,8连在炮火准备后冲出坑道,杀向敌人,攻打东北山梁第1、3号阵地。反击中,8班长崔含弼所在的第3排担任左翼突击任务。不久,排长和副排长先后伤亡,崔含弼挺身而出主动指挥。战斗中,他炸毁敌人两个火力点,又使用敌人丢弃的机枪,掩护1名战士炸毁最后一个地堡,带领伤员打退了敌人1个班到两个排的4次反扑。

面对生死考验,8连指战员毫不畏惧,抱定“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的坚定信念,最终把血红的战旗再次插上了上甘岭主峰。

铁血见英雄

取得胜利后,8连又参与了两天巩固阵地的战斗,于11月1日奉命撤离了坚守14昼夜的1号坑道。此刻,8连仅幸存8人,包括连长李保成、指导员王土根和一个小通讯员。下阵地时,李保成拽着一截树干,发现在这根不到1米长的树干上,竟然嵌入了100多块弹头和弹片。

回撤的路上,他们又遭遇了美军炮火袭击,牺牲了2人。小通讯员悲愤地随手抓起一把土,嘶哑地吼道:“狗日的美帝国主义,狗日的炮弹!”在这一把土中,竟拨出了32粒弹屑。

回到后方驻地,李保成见到了崔建功师长。师长动情地一把拉住李保成说:“14天呐,给你们补充了800人,400多人都没能冲过去,你们压力大啊!”李保成同样激动地回答:“感谢首长,如果没有上级的领导和指挥,没有后方的支援鼓励,我们8连早就都打光了。为了我们,牺牲了那么多战友,我李保成对不住他们。”

指导员王土根百感交集,有心地细数了几遍战旗上的弹洞,从14天前8连带着这面崭新的战旗登上597.9高地到最后撤离,8连一直都打着这面战旗冲锋陷阵,如今不到2平方米褪了色的旗面上,已布满了381个大小不一的弹洞。每个弹洞里面,都有着一批灵动鲜活的生命,都回荡着一首泣动山河的赞歌。看着,数着,铁汉子王土根第一次眼眶湿润了。

朝鲜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回忆上甘岭战役时沮丧地说:“‘金化攻势’是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回面子的恶性赌博,这次‘摊牌作战’是失败的。”

毛主席总结1952年秋季作战志愿军的胜利时指出:“今秋作战,我取得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的要素。”

1952年12月,8连被志愿军总部荣记集体特等功,被第3兵团授予“英勇顽强,功勋卓著”奖旗一面。

21岁的战士赖发均,被追记一等功,获得“二级英雄”荣誉称号。

苗族战士龙世昌被追记一等功,获得“二级英雄”荣誉称号。

班长崔含弼荣立特等功。

如今,上甘岭已从一个地理坐标、一个战斗坐标,演变成一个精神坐标、一个价值坐标。它使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中国军人;它使敌人望而生畏,使国人自信自豪。

(执笔人为欧阳青、叶征)

 

(《人民周刊》2023年第12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3年第12期

上一篇:老秃山上英雄班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