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团结互助 克敌制胜

——百面战旗红之“王克勤排”

《百面战旗红》创作组    2024-04-01 19:42:46    《人民周刊》

编者按:为展现人民军队英雄风采,本刊陆续刊发军史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百面战旗红》。这部作品由罗援领衔主编、叶征担任总策划、李玲负责召集团队创作,创意源于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的百面战旗方队,讲述每一面战旗背后的动人故事,彰显每一面战旗蕴含的血性军魂,昭示了一支有精神、有灵魂的军队必定战无不胜!本期刊发第54篇文章。

 

荣誉战旗名称:王克勤排

授旗时间:1947年7月18日

授旗时战斗序列:6纵队18旅52团1营1连1排

授旗领导机关:晋冀鲁豫军区

授旗前后主要战斗序列沿革:前身为1938年2月组建于河北省巨鹿县的东进纵队第2团1营3连1排。1940年6月,为太岳军区所属部队。1945年10月,为晋冀鲁豫军区6纵18旅52团1营1连1排。1946年6月底,整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18旅52团1营1连1排。1947年6月,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组成,“王克勤排”随6纵作为先遣队挺进中原。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中原野战军,6纵18旅52团1营1连1排划归中原野战军建制。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更名为第2野战军,王克勤排划归2野第3兵团12军36师106团。1951年1月,12军36师106团调入34师参加抗美援朝。1954年4月,34师从朝鲜回国。1985年10月,整编后隶属第12集团军步兵第34师。2017年4月,整编为东部战区72集团军某旅3营7连1排。

战旗精神: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共创佳绩

 

1947年夏天,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接到了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6纵18旅52团1营1连1排排长王克勤在鲁西南战役中牺牲。在残酷的战斗中,死人的事时有发生,并不会都报给刘邓这样高级别的指挥员。但这次非同寻常,因为王克勤是难得的基层优秀干部典型,一年多时间里,他先后获得了“一级杀敌英雄”“战斗英雄”“三大互助模范”和“模范共产党员”等称号。

刘伯承惋惜地捶着桌子喊道:“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刘邓首长联名给王克勤所在部队发去唁电,称王克勤是“本军著名英雄”,是“战斗与训练、技术与勇敢结合的,为我全军所学习的新的进步的范例”。新华社播发了王克勤牺牲的消息,延安军民组织了一系列悼念活动。《解放日报》刊登了李直作词、铁民作曲的歌曲《展开王克勤运动》,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解放区军民中广泛传唱……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将王克勤生前所在排命名为“王克勤排”。

脱胎换骨的解放战士

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民党就迫不及待发动内战,向华北各解放区步步逼近,企图占领平汉线,切断我军与东北的联系。

我军坚决反击,10月下旬,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邯郸战役中大败蒋军,击毙与俘虏敌人1.7万,这里面就包含国民党士兵王克勤。幸运的是,王克勤不在被击毙的部分里,而在被俘的名单中。

让王克勤意想不到的是,解放军说话算数,认真执行优待俘虏政策,对放下武器的士兵并没有过不去,关于个人去向还征询本人意见。已经在国民党军中混了6年的王克勤想了想说:“我家里一个人都没有了,干脆跟着你们干算了。”就这样,王克勤脱下国民党军服,穿上了解放军军装,成为晋冀鲁豫军区6纵18旅52团1营1连1排的一名解放战士。“当兵吃饭,哪都能干。”这事王克勤想得挺简单。

刚参加解放军时,在国民党军中混久了的王克勤显得有些矛盾,一方面对当俘虏不大服气,认为国民党有美国人撑腰,地盘大,军队多,武器好,“共军”就几杆破枪,不是对手;另一方面又反感“国军”腐败,经过观察体验,感到“共军”确实很是不同,吃得饱饭,从不殴打士兵,官兵平等,气氛民主。

一次,王克勤患了痢疾。大家都照顾他,连长给他煮红糖水,指导员给他送鸡蛋面,老战士给他端便盆,行军时营长还让他骑马。王克勤深受感动,对其他解放战士说:“共产党军队的长官和弟兄们对我这么好,胜过爹娘,要是在国民党军队生这个病,非死不可!”从此王克勤打消了离队的念头。

因为王克勤是个“老兵”,枪械技术过硬,为人又很低调,赢得了连里的赞赏,领到了一挺专供他使用的机枪,这让他感到在解放军不但没被歧视,反而有了抬起头、受重视的感觉。

1946年8月,陇海战役打响,这是王克勤参加解放军后打的第一仗。冲锋号吹响后,王克勤习惯性地猫在后面,却见连长领着党员干部带头向前冲杀过去,全然不顾生命危险。前面的人倒下了,指导员带着第二梯队立刻又扑了上去。王克勤一时惊呆了,甚至开始连机枪都忘了打,毕竟在“国军”中他从没见过这阵势,当官的都特别怕死。

战斗结束后,营、连领导非但没有斥责他,还纷纷夸他战斗中机枪发挥了威力,打得敌人哇哇乱叫。他听着表扬,突然忍不住孩子般痛哭起来,边哭边难过地说:“我不配做解放军,对不起冲锋时那些伤亡的同志……”直到这时,王克勤才真正看明白了,为什么装备低劣的解放军能够以弱胜强,并开始发自内心敬佩这支队伍。

在之后的“诉旧社会苦、诉旧军队苦”教育中,战友们的一笔笔血海深仇,一桩桩凄惨经历,令台上台下哭声一片,复仇口号响彻会场。特别是副连长党建庭诉说到父亲被地主逼死、母亲领着他到处讨饭的遭遇时,勾起了王克勤的伤心往事,心潮翻动,苦水上涌,再也按捺不住,主动上台倾诉,含泪讲了两个多小时。

王克勤出生于安徽阜阳的贫苦人家,13岁那年,因闹灾荒,地主强迫用他弟弟顶租,爱子心切的父亲被活活逼死,全家生活陷入绝境。1939年7月,刚满19岁的王克勤被地主保长绳捆索绑送去国民党军队当了壮丁,母亲和弟弟只能离家乞讨。因挂念讨饭的母亲和弟弟,王克勤三次冒险从“国军”中逃跑,每次又都被抓回毒打得死去活来。“可怜的母亲和弟弟是死是活一点儿也不知道了……”话到这里,王克勤再也说不下去了,哽咽道:“要是解放军早到我的家乡……”

从此,王克勤像变了个人,铁心跟定了共产党,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政治觉悟飞速提高。战斗中他有勇有谋,表现突出,不满一年的时间里,就亲手消灭敌人232名,俘敌14名,缴获步枪8支,先后荣立战功9次,获“杀敌英雄”光荣称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提拔为机枪班班长。

首创互助的优秀班长

王克勤作战经验多,军事技术好,但要当好班长,还是一个很大考验。随着大量各类人员补入部队,如何使部队的老骨干、翻身农民的新兵、解放过来的战士拧成一股绳,迅速提升战斗力,成为王克勤一直琢磨的问题。

刚开始,他的想法比较简单:旧军队不把咱当兵的当人,新军队就要把当兵的当宝。一次,班里陆续补充了几名从解放区参军的新兵和自愿参军的解放战士,他叫上副班长陶武英像迎接新媳妇一样,早早就收拾好房子,烧好开水,提前为他们领来了被子和棉袄。有的战士有了思想疙瘩,他就耐心说服。有的战士有坏习气,他也从不耍态度、发脾气,而是启发对方的阶级觉悟。过河时,他把受伤的战士一个个背过去;夜行军,他把绑腿解下来拧成一条绳,让全班战士牵着走;宿营后,他忙着烧水给战士们烫脚、挑泡……新解放战士白志学生了疥疮,白天倒头不起床,王克勤就请卫生员给他看病,又替他洗疮口、换药,还找人替他写家信。白志学感动得流泪,对大家说:“班长比我亲兄弟都好!连队比自己家还亲!”

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王克勤慢慢体会到了团结协作对保障战斗胜利的重要性。受解放区农业生产互助组启发,王克勤创立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建在班上的互助组,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改成了“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的口号,创造了思想互助、技术互助、生活互助的“三大互助”方式。全班自由结合编组,分成若干个互助组,组长民主推选,思想上互相帮助提高,生活上互相关心照顾,行军练兵上互相切磋学习,作战上互相鼓励支援。由于互助搞得好,王克勤所在的机枪班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

为了尽快提高军事素质,王克勤提出了勇敢与技术结合,战斗与训练结合的口号。他认为首先要教好新战士,平时多教,战时就省力。由于他技术熟练,带教得法,战士们感到有兴趣,不到一个月的工夫,转盘机枪、歪把机枪,大家蒙着眼睛都能迅速卸开装好,进行射击。

凝聚力迅速增强,战斗力也明显提高。1946年10月6日,在山东巨野县徐庄阻击战中,王克勤充分利用自己军事技术和作战经验方面的优势,在战斗中开展互助活动。他向大家说,只有挖工事时多流汗,打起仗来才会少流血。因此,班里既挖了主工事,又挖了预备工事;既挖了射击工事,又挖了掩蔽工事。敌人进行炮火轰击时,发射了2500多发炮弹,天崩地裂一样,他告诉大家不要慌乱,刚落过炮弹的地方最安全。就这样,全班团结互助,相互支援,战斗进行了整整一天,打退了敌人的10余次进攻,却始终像钉子一样坚守在阵地上。这次战斗,全班毙伤敌人123名,而自己却无一伤亡。战后,18旅为王克勤班记大功一次,3人被评为战斗英雄,王克勤被提升为排长。

王克勤的“三大互助”带兵经验先在18旅推广,刘邓首长知道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命令所属部队迅即展开学习王克勤的群众运动。一个以“互助友爱、勇敢与提高技术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三大互助运动”,很快在晋冀鲁豫部队展开,部队士气明显提升。王克勤再获“爱兵模范”“互助模范”和“模范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不久,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在全军开展王克勤运动。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的社论,阐述了此项运动的重大意义和方法,高度评价王克勤“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辉的范例”。

社论引起了很大反响,全军迅速掀起了开展王克勤运动的高潮,几乎所有的班、排都成立了互助小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三大互助”运动,很多王克勤式的英模人物和模范班、排涌现了出来。大批解放战士昨天还是一条虫,今天就变成了一条龙,成为打击蒋家王朝的生力军。

血染沙场的战斗英雄

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6纵队的任务是歼灭定陶守敌。

7月5日拂晓,我军包围了定陶城。定陶是一座古城,守敌是国民党整编63师153旅,曾任过蒋介石的卫戍部队,一向残害百姓、鱼肉乡里,为防我军隐蔽接近定陶城,强迫百姓将城周围的庄稼、果树统统砍倒。听到百姓的控诉,我军战士恨得牙根直痒。

王克勤所在的18旅52团1营1连担任突击连,主攻定陶北门。因长途行军,天气酷热,王克勤中暑患病已6天,吃不进饭,大家劝他休息,他却执意不肯,投入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召开党小组会,编制战斗组,讨论攻城方案,擦拭武器、扎云梯……

7月10日晚7时,攻城战斗打响,炮声震天,硝烟弥漫。炮火延伸后,爆破组用炸药将城壕炸成斜坡,突击组迅猛地将越壕跳板架设在残壕斜坡上,并将云梯送到城墙下。

晚上8时5分,一颗红色信号弹升起,王克勤大喊一声“冲啊!”,一跃而起跳出堑壕,第一个冲过敌军鹿砦,带领战士们冒着密集子弹越过护城河,一口气冲到了城墙缺口下。

浓烟弥漫中,王克勤第一个登上云梯。就在这时,一颗枪榴弹炸伤了他的胸肋,王克勤从云梯上晃了几晃,摔了下来,腰部涌出股股鲜血。几个战士围上来,王克勤忍着剧痛命令道:“不要管我,赶快登城!”接着便昏迷了过去。

枪声,炮声,喊杀声,像无形的号角驱使王克勤挣扎着苏醒过来,他听到城头传来的喊杀声,知道同志们已经占领了北门。于是咬紧牙关,左手按住伤口,右手慢慢从腰里抽出信号枪,艰难举过头顶,扣动了扳机。两发红色信号弹腾空升起,在城头上闪耀出刺眼的光芒。立刻,杀声四起,千军万马似决堤洪水般冲了过来……

昏迷了的王克勤被抬到了不远处的急救所。醒过来后,他眼里含着泪水,断断续续对陪同他的战士陈群说:“帮我写封信吧,告诉毛主席他老人家,说我感谢他的教育,党教我成了一个革命战士,可我为党做事实在太少了。”他还叮嘱陈群,叫他转告全排同志:“要团结,要互助,好好打老蒋,为人民立新功……”

陈群紧紧攥住排长的手,失声痛哭,感觉到那双不知帮助过多少人、温暖过多少心的大手在逐渐降温,直至冰凉……

王克勤牺牲了,走完了他27年短暂的人生。这个从19岁就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在战火中度过了8年的汉子,却在最后不到两年的时光里,发出了金子般的光芒。王克勤参加革命队伍,来得偶然,去得辉煌。他的事迹告诉人们,人民军队就是一座革命大熔炉,是把普通人炼成钢的地方。

王克勤牺牲后,刘伯承、邓小平专门号召全军学习他,继续开展王克勤运动,直到全部歼灭国民党军。

7月18日,王克勤烈士追悼大会在定陶北门隆重举行。会场上,哀乐低回,王克勤的战友们抑制不住内心悲哀,失声痛哭。18旅政委李震主持大会,6纵副政委鲍先志亲自赶来致悼词,旅长肖永银宣读了《进一步开展王克勤运动的决定》。

“继承英烈的遗志!彻底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整个会场呼声雷动,一片激昂……

王克勤同志牺牲的消息在边区人民中引起强烈反响,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定陶城外一片绿荫之中。定陶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定陶城北门改名为“克勤门”,以永久纪念王克勤烈士。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主席杨秀峰亲自致电刘邓首长,痛悼英雄王克勤。

1958年11月,定陶县再度筑碑纪念,让更多人了解王克勤的事迹,领略“克勤门”的风采。

赓续不断的光荣传统

王克勤生前所在连,几十年来始终保持和发扬王克勤的“三大互助”优良传统,坚持学习王克勤不动摇。每次连队集合点名,总是第一个喊出王克勤的名字,然后全连齐声回答:“到!”这一声“到”,让王克勤永远活在他们的行列中。

“王克勤排”后来跟随刘邓首长千里跃进大别山,历经解放襄樊,奔赴淮海战场,参加西南战役,抗美援朝作战,英勇顽强,战功赫赫。

经过数次整编,而今“王克勤排”所在连为东部战区72集团军某合成旅3营7连。作为爱兵模范王克勤“三大互助”活动的发源地,7连十分珍惜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荣誉,无论时代如何变,优良传统都不曾丢。多年来,7连把“三大互助”深植于连队官兵的血脉之中,融入干部骨干带兵的点滴之处,使官兵们处处都能体会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因连队基层建设成绩骄人,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15次、三等功13次。

1990年,中央军委授予7连“尊干爱兵模范连”荣誉称号。

2002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的长篇通讯,详细介绍了7连官兵坚持学习王克勤的动人事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军以尊干爱兵、团结互助为核心的王克勤运动一直得以传承,并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战斗互助小组被写进了战斗条例;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活动,在各部队持续开展。这些,已经成为我军的基本特色和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

2009年秋天,王克勤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王克勤的英名再次响彻全中国。

军事博物馆解放战争馆里,至今仍珍藏着奖给“王克勤排”的那面红色锦缎制成的锦旗。锦旗上,王克勤目光炯炯,凝视远方,分明是在告诉后人:团结战斗,攥紧拳头,齐心协力,任何敌人也打不垮我们,任何困难也压不倒我们!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执笔人为高金业、叶征)

(《人民周刊》2024年第5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4年第5期

上一篇:百炼成钢铸铁拳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