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品牌 > 企 业 > 正文

福建一建集团:赓续红色血脉 书写铁军新章

——追寻福建一建集团前身104师312团光辉历程

2025-04-25 10:22:04    三明日报

福建一建集团前身104师312团历史沿革 时间节点历史事件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鲁中南纵队与35军合编组成第三野战军第35军,下辖103、104、105三个师,310、311、312团归属104师。1949年4月24日凌晨,第35军104师312团三营率先占领总统府。1949年4-6月第35军调往杭州,104师到达绍兴并驻守,312团进驻嵊县、新昌、上虞。1949年8-9月104师师部兼第10军分区(绍兴军分区)机关,312团归入第10军分区。1950年1月-1951年2月部队整编,35军撤番,军部划归海军,104师调归浙江军区并兼绍兴军分区。1951年2月撤消104师番号,改编为第10军分区,312团参加沿海地区剿匪任务。1951年2-10月浙江军区重新组建104师,丽水军分区警备七团等部队整编为312团。10月,奉调海门守卫海防,参加解放北港山岛战役。1952年5-8月104师整体转为工程兵部队,改编为建筑工程第六师,312团同时改编为“建筑工程第六师十八团”。8月,参加海军航空兵宁波飞机场施工。1952年11月建筑工程第六师十八团和华东建筑工业部第四工程处合并,组建成立“华东建筑工程局第三工程公司(又称建筑六师)第三工程处”。1955年3-7月3月,建筑六师奉命赴陕西西安参加“一五”计划国家重点工程建设。5月,集体转业,改为建筑施工企业“建筑工程部西北第三工程公司”,十八团改为“西北第三工程公司第四工程处”。 7月,第四工程处调往宝鸡市施工,改名为“宝鸡工程处”。1958年6-7月宝鸡工程处和西北第三工程公司部分干部及家属、眷属4200余人奉命从陕西宝鸡南迁福建三明。7月,成立“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2011年2月“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改制。2014年12月“福建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

 

红旗插上“总统府” 铸就红色新丰碑

 

104师312团部分烈士名录

 

老一辈一建革命建设者家中留存的证书和奖章 (吴佳霖 摄)

 

吴池友老人手持立功证书 (吴佳霖 摄)

 

上海沪东造船厂

 

●全媒体记者  梁梦婷  通讯员  廖乃军  冯俊超

76年前,南京上空的电波中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南京解放了……”这一消息的发出,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灭亡。当时,最先占领南京总统府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所属第35军,率部占领总统府换下国民党旗帜的是该军104师312团。

走进福建一建集团企业展厅,追溯红色历史起源,104师312团的番号随之映入眼帘,一个番号的传承,承载着不灭的精神火焰。从硝烟战场到建筑工地,从战斗先锋104师312团到建筑铁军福建一建集团,企业基因里,留存着战士们冲锋陷阵的英雄气概,更镌刻着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钢筋铁骨。

“在梳理集团军史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与集团前身关联密切的104师312团曾在多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革命足迹。”翻阅泛黄的历史资料,福建一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国钢的一席话,拉开了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峥嵘往昔。

1

雄师过大江  占领总统府

1949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对华东野战军进行整编,改称第三野战军,多支部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属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建制,104师312团就此成立。

2月25日,中央军委电示二野、三野:3月中旬或下旬,应准备占领浦口及炮击南京。第三野战军各部按照命令的要求,从2月下旬开始分路南下,3月12日前陆续抵达长江北岸集结位置。刚刚完成整编的解放军第35军,自2月起,也连续从济南历城乘火车南下,至南京北岸的滁县、乌江一带结集,负责监视南岸敌情,开展水上练兵、征集渡船、训练水手。

渡江战役前夕,第35军(辖103师、104师、105师)的任务是占领并钳制江北“三浦”(江浦、浦镇、浦口),保证渡江兄弟部队第一梯队的突击成功。粟裕电令第35军:“以35军保持与两浦之敌接触,在我发起渡江作战时,同时攻占江浦,尔后各个逐次歼灭浦口外围之敌,从正面钳制南京守敌。该军何时南渡,而后视机决定令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0日夜,渡江作战打响。21日零时,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104师扫清了前沿阵地,予敌重创。战至22日,经过一番猛烈攻击,分布在江浦、浦镇的敌人除逃散人员外被第35军全歼。

4月23日黎明,长江北岸的雾气尚未散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35军104师312团的战士们已悄然集结,靠着一只载重120担的木船,往返6趟,渡送部队先遣队员安全过江。战士们涉水登岸,草鞋沾带的淤泥在青石板上留下蜿蜒印记。

午夜时分,渡江成功的312团官兵在师参谋长张绍安率领下,进入南京城,迅速与南京地下党取得联系,在一批起义警察的引导下,时任312团3营营长的管玉泉率队直奔总统府而去。彼时的总统府,铁门紧闭,门缝中透出焚毁文件的焦糊气息,6名战士肩抵门扉,锈蚀的铰链发出刺耳声响,镂花铁门轰然洞开。部队立即涌入,抢占有利地形,控制整个总统府大院。

总统府顶楼旗杆处,青天白日旗颓然垂落,一面鲜红的胜利旗帜冉冉升起,希望的曙光穿透黎明前的黑暗,南京城上空响起胜利的号角,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

肩负新使命  剿匪护安宁

解放南京后,第35军奉命调往杭州,重新归属第七兵团建制,并在沿途解放了浙江嘉兴、杭州等城市,312团的脚步也随104师抵达浙江。此后,第103、第104、第105师分别兼衢州、绍兴军分区和杭州警备区。

“1949年8月,第35军104师进驻绍兴,下辖312团先后参与了绍兴、诸暨、嵊县、新昌等地的剿匪斗争,为肃清匪患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事军史研究21年的绍兴军分区军事志、军事年鉴副主编王焕林介绍。

今年92岁的张荷生是原公司退休员工,曾在104师312团1营2连担任通讯员,关于那段艰苦岁月的记忆,被他悉数珍藏在一个陈旧的老式皮箱中。“在部队时,我还立过三次三等功呢!”打开皮箱,张荷生拿出一沓厚重的“红本本”,这是他浴血奋战的见证。

“记得一次剿匪时,我们部队100多名拿着老式步枪的士兵,靠着精密部署和默契配合,将500多名拿着冲锋枪的土匪围堵在山洞里,一堵就是5天,逼得他们不得不缴械投降。”时隔70多年,说起剿匪场景,张荷生仍然历历在目。他回忆道,随后不久,他便随部队前往参加守卫海防工作。

张荷生口中的守卫海防,位于浙江温岭北港山岛,岛上有座高山,地形险要,山下有一条深沟延伸全岛,需铺筑木桥才能通行,易守难攻。

1951年10月10日午夜,310团与312团乘船分路出发,分别从岛屿两侧登陆,集中火力猛攻,将敌人压制于岛上老鹰峰附近。经过6个小时的激战,敌人全军覆没,顺利解放该岛,并缴获六零炮1门,轻、重机枪6挺,冲锋枪、自动步枪39支等物资。

3

转战新战场  铁军再启程

当浙江剿匪的硝烟逐渐散去,这片土地重归安宁,312团战士们的身影从深山密林中走出,告别枪林弹雨,迎来新的使命召唤。

“为适应目前形势需要,奉中央人民政府与华东军区命令,决定全师集体转业,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六师……”1952年5月30日,由师长黄欣、政治委员黄益源签署的命令下发,104师312团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六师十八团,此时担任团长的王联清,也是“兵转工”后的企业第一任经理。

此次整编,部队先后在海门、天台两地进行组织调整,精减了病弱人员,从台州分区独立营、县大队选调精干人员补充队伍力量。整编完成后,一路徒步行军,到达浙江萧山,在这里举行庄严的转业誓师大会。

“图纸即军令,规范如纪律”,是部队整编后的铁律,但放下枪杆的战士面对厚重的技术手册,如同捧着一本“天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队第一时间开展速成识字运动,从早到晚,营地里处处书声琅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有1241人参加学习,普遍增加识字400-1000个。

很快,部队接到了第一个施工任务——海军航空兵宁波飞机场工程项目。机场建于甬江岸边的水稻田区域,飞机跑道长1700米,由于缺乏先进设备,面对大量的土方、石方和混凝土工程,工人们只能靠着一双手,借助扁担、箩筐、铁锹等工具完成。

1952年11月,正全力推进海军航空兵宁波飞机场建设的十八团与华东建筑工业部第四工程处合并,成立“华东建筑工程局第三工程公司(又称建筑六师)第三工程处”,保留十八团的番号与建制,并陆续从上海调配400余名技术人员。263名老技工、1112名军技工、15名徒工的配置,让海军航空兵宁波飞机场的施工任务在1954年初顺利竣工验收。

“工地上跟着老技工学技术,晚上回到宿舍拿起书本学文化,这是大家当时的工作常态。”在张荷生的皮箱里,一本略显破旧的文化学习修业证书,凝结着这支队伍投身建设事业的决心。

“受条件限制,当时队伍整体文化水平较低,脱掉‘文盲’帽子,是做好后期项目建设的首要任务。”在队伍中主要负责文教扫盲和劳资工作的吴池友(原公司退休员工)介绍,结束宁波的建设工作后,队伍统一调往上海江湾学习文化和技术,先用4个月时间补习小学语文与算术,再用4个月时间聘请老技工当教员讲解技术。

脱盲率达86.3%,三、四级工占79.6%,五、六级工占20.4%……一场将“战术执行力”转化为“质量管控力”的深层变革,成效渐显。

在边学习边操作的学用结合模式下,这支队伍先后完成了上海沪东造船厂扩建施工、上海建筑工程学校续建、沧州饭店改建、人民公园修扩建等工程。“当年用子弹消灭土匪,后来我们用文化建起高楼。”回忆起曾经波澜壮阔的经历,97岁的吴池友眼神里透露出坚毅与沧桑。

312团战士转业工地建筑铁军,战场与工地的无缝切换,让福建一建集团的发展变迁成为一部“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成为什么”的热血奋斗史,在时代的舞台上留下了坚实且耀眼的足迹。

(未署名图片由福建一建集团提供)

 

西进南迁铸根基 百炼成钢耀八闽

 

1956年11月19日,西北工程局宝鸡工程处增产节约活动分子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韩益群在现场指挥工人施工

 

1958年,三明钢铁厂建设工地

 

1958年,省一建青年正在交流技术

 

陕西宝鸡212厂

 

●全媒体记者 梁梦婷 通讯员 廖乃军 冯俊超

时光的年轮,镌刻着这支英雄队伍,在神州大地烙下的光辉印迹。1955年的西北戈壁,狂风裹挟砂石,撞击钢梁发出铮鸣,与战士们的号子声交织成工业建设的战歌。彼时,北上建设的先辈们以人力肩扛车推,在荒原上夯筑起一幢幢厂房。仅仅3年后,1958年的闽西北山林,3000余名建设者及其家属挤进南下的闷热车厢,穿越秦岭的汽笛声,宣告这支队伍从黄土高原向八闽山水的战略转场,揭开了三明工业建设序幕。

戈壁的砾石见证着由104师312团传承下来的铁军精神,三明大地的晨雾晕染着工业新城的崛起。福建一建集团,这支从硝烟中走来的建筑铁军,在山河间挥毫泼墨,把足迹镌刻在厂房高楼间,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红色基因,熔铸成集体转业后熠熠生辉的精神勋章。

1

征战西北戈壁 参与“一五”建设

1955年3月,黄浦江畔的学习建设热潮尚未退去,一纸调令穿越山海,西北建设的集结号骤然响起。那时还是“兵转工”后的建筑工程第六师十八团,迎着风沙,大步迈向西北。历时约7天的车程,队伍在陕西省西安市驻扎。

水土不服、气候不适,是这支队伍初到西安时需要克服的首个难题。前脚下病床,后脚上工地,即便是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战士们还是秉承着“拉得动、打得响、信得过”的铁军精神,马不停蹄地投入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中国第一个承担航空发动机附件制造的工厂113 厂、114厂福利区建设,为后续主厂房的开工做好准备。

由于时间紧迫,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工地采取24小时两班制施工,一批批工人像不知疲倦的齿轮,昼夜交替转动。施工现场,工人们身着满是补丁的棉袄,用竹筒装着咸菜下饭,用安全带将自己系在屋面上,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那时室外气温最低零下二十几度,一夜过后,地上积雪遮挡了近一半的工棚大门,要是不使点劲,连门都出不去。”放下枪杆,跟随部队到西安参与建设的吴池友,此前是104师312团1营3连的士兵,说起转战西安参与建设,97岁的他仍然记忆犹新:“早上洗完脸,毛巾刚挂上去,一瞬间就结冰了,施工时,需要用开水搅拌水泥,把黄砂放到铁板上翻炒加热。”

1955年5月1日,建筑工程第六师集体转业,改为建筑施工企业,十八团改名为“西北第三工程公司第四工程处”。部队改为企业之后,第一时间进行体制、组织、制度上的调整,建立健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业务部门和各项规章制度。两个月后接到调令,前往宝鸡市施工,并改名为“宝鸡工程处”,承担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后来担任原公司高级工程师的韩益群,正是在这个时候加入建设队伍。

1955年,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韩益群被分配到宝鸡参与782厂建设项目,主要参与3-5号厂房建设。“来了后才发现,学校的理论知识和工地的实际操作差别很大。”据她回忆,光是当学徒学技术,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段边学边干的经历,也为她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烟囱专家打下了扎实基础。

782、212厂的新建,709、615军工厂的扩建,264、241技校及宝鸡石油机械厂的施工……这支重新组建的年轻队伍,将“令行禁止”的军规化作清晰明了的施工指令,仅用3年便完成了多项国防和民用工程,在西北荒原上创造了“军事化管理+工业化生产”的建设奇迹。

2

奉命转战三明 建设工业新城

“我部已初步确定将西北第三公司的部分力量(包括宝鸡工程处)下放你省……”1958年4月14日,一份盖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部”红戳的文件,吹响了宝鸡工程处南迁的号角,“建设三明”的时代命题,郑重地交到了这支建筑队伍手中。

在最后一根钢梁落位的轰鸣声中,“一建人”抹去额头的汗水,摘下建设西北的荣耀勋章,转而在地图上标记出一个崭新的坐标——三明。

1958年6月3日,“福建省城市建设局第一工程公司”和“福建省城市建设局第一工程公司宝鸡办事处”正式成立。从6月24日开始,平均每天有100多人陆续启程,7月1日后,剩余人员分3批乘坐火车专列,从宝鸡出发,直达三明。这个彼时城镇人口只有大约6000人的山区县城,将在他们的开拓下蜕变为福建重工业基地。

跨越千里,2010名干部职工、1500余名随行眷属,带着47辆汽车、13台起重机、106台施工设备等物资,转战这片满载希望的热土。

初抵三明时,这座山城仅有3条街道,基础设施几近空白,工人们只能暂时借住在当地民房,抢建工棚刻不容缓。但是,要去哪里找充足的材料呢?

“由于前期工棚需求量较大,毛竹供不应求,我们只能到山上用砍刀一根根劈下毛竹,再几个人配合着搬运出来。”在施工队伍中担任架子工的张荷生介绍,由于施工时间紧迫,工人们只能利用休息的时间上山“采宝”,早晚抽空加工,前后搭盖了近6万平方米的工棚和简易宿舍。

1958年7月24日,公司成立大会在三明城关红旗影剧院召开,宣布“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成立。同一时期,率先开工的三明钢铁厂第一期工程(20万吨规模)115万立方米的大型土方正式开挖。

沙溪河畔人山人海,锄起镐落,由于当时没有大型土方机械,“移山”工程主要依靠人挖肩挑。“我们与当时招募的上万名民工相互配合,用簸箕等工具,把山土一筐筐背下来,这才建起了一座座厂房。”时至今日,张荷生的手掌上仍能看见当时留下的痕迹。

没有钢管便首次制作大型木水管来代替;7天时间建成60米高的锅炉房烟囱;提前一个季度完成炼铁、炼钢、轧钢3个主车间……突破一次又一次施工困境,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三明化工厂、化工机械厂、重型机器厂、水厂等厂房相继落成。

到1960年年底,公司承担了三明重工业基地全部厂房工程施工,13个厂均建成投产,一座工业城市初具雏形。

3

扎根绿都三明 传承铁军精神

三钢厂区的树叶黄了又绿,公司的红旗始终在沙溪河畔飘扬。每当提及那场改写城市命运的建设大会战,老一辈建设者总会用略带口音的话语,重现那段搅拌机昼夜轰鸣、钢卷尺丈量土地的岁月。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三钢第一炉钢水出来时,热气扑在脸上的灼烧感。”95岁的韩益群指尖掠过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的场景正是她曾经夜以继日奋战的地方,她说,“当时建设任务堆积如山,可大家从没喊过一声苦。”“拉得动、打得响、信得过”,时至今日,韩益群仍能脱口而出这句流淌在公司基因里的口号。这句誓言,也在红土地上埋下了会开花的种子。

“小时候,父亲总将纪律、规定挂在嘴边,时刻告诫我们,要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在原公司第一任经理王联清女儿王毅的记忆中,父亲总是一心扑在工地上,极少能与家人一同吃上一顿热饭。“从父亲身上,我能看到这支建筑铁军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精神,正是这份精神,给予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在岁月沉淀中,公司以三明为圆心,将建设脚步迈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1961年,公司通过压缩队伍、精简机构,重新组建了一批精干施工队伍,留下一部分人员成立公司直属一、二、三队,继续承担三明各厂续建、扩建和新建工程,其余力量逐步跨出三明、面向全省。

在永安火电厂,采用双滑模施工工艺,86天建成180米烟囱,将“铁军速度”刻入闽中山脊;在华能福州电厂,顶风冒雨,创新液压滑模施工工艺,74天建成当时全省最高的210米烟囱,以14毫米垂直偏差震惊国内外专家;在顺昌水泥厂,提前13天建成全国首个圆锥形全钢构煤库,将“不可能”变为可触的行业标杆……这支建筑铁军的战旗,已遍布八闽大地。

时光流转,如今的福建一建集团依然扎根三明,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从三明首家拥有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到斩获三明首个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再到连续5年入选福建企业100强和福建服务业企业100强,集团以“老树发新枝”的姿态,结出累累硕果。

“作为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老牌国有建筑企业,我们更有责任保护好、讲述好、传承好这一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福建一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国钢表示,集团将继续追随革命先辈足迹,弘扬“拉得动、打得响、信得过”的新时代铁军精神。

追寻红色印迹,赓续红色血脉。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中走来,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扎根,104师312团的红色基因在“一建人”身上得以显现,在新时代淬火成钢,一枚枚军功章的光芒,正折射出面向未来的战略蓝图。

(图片由福建一建集团提供)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榆林新材料集团:打造国内煤电铝一体化产业发展新范式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