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品牌 > 资 讯 > 正文

微导纳米2024年营收突破27亿元:国产替代加速,半导体业务成新增长引擎

2025-03-03 11:09:14    证券时报网

近日,微导纳米(688147.SH)发布2024年度业绩快报。在光伏行业周期性调整与半导体产业国产化加速的双重背景下,公司立足原子层沉积(AL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等核心技术,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7.0亿元,同比增长60.74%;归母净利润为2.14亿元,同比下降20.72%。公司营收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展现出强劲的业务增长动能与战略布局的前瞻性。

营收高增验证订单转化,资产结构持续优化

根据业绩快报显示,2024年微导纳米营收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半导体与光伏设备验收的大幅提升。2024年微导纳米通过深化客户合作、加速订单转化,推动营业收入突破27亿元大关,营收连续三年保持高增。公司总资产规模达82.53亿元,较期初增长8.84%;净资产规模增至26.06亿元,同比增长11.15%,资产结构持续优化。

对于利润波动的原因,微导纳米表示,主要是源于公司战略性加大研发投入及针对行业波动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达到3.14亿元,同比增长69.23%。

市场人士表示,“在半导体和光伏设备领域,技术迭代速度直接决定企业护城河深度。微导纳米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为29.15%,已接近国际头部设备企业水平,这种战略性投入是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

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加速,第二增长极成型

公开资料显示,微导纳米是国内领先的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供应商,专注于ALD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场景拓展,形成了以ALD技术为核心,CVD等多种真空薄膜技术梯次发展的产品体系,布局逻辑、存储、新型显示器、化合物半导体等细分应用领域,并在各细分领域持续获得行业知名客户订单。

公司在国内首次成功将High-k原子层沉积设备应用于集成电路制造前道生产线,实现了国产ALD设备在高介电常数栅氧层材料沉积环节的突破。凭借关键工艺的领先优势和较全的工艺覆盖度,微导纳米已发展成为国内ALD薄膜沉积领域的领军企业。

2024年,受益于半导体行业下游需求旺盛,公司紧抓核心客户的扩产机会,凭借ALD+CVD技术优势,实现了公司半导体客户数量和订单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成功夯实第二增长极。

在持续巩固ALD设备领域绝对领先地位的同时,公司通过"ALD+CVD"双技术平台协同发展策略,加速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其自主研发的高温PECVD设备,填补了国内关键技术空白,推出不到一年时间,经过不断迭代优化,销量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根据SEMI最新数据,ALD设备在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中占比约11%,而各类CVD设备(含PECVD、LPCVD等)市场占比高达57%,产品线的延伸将为公司后续增长蓄能。

光伏设备业务:穿越周期波动,强化风险管控

2024年,光伏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而微导纳米在行业产能出清阶段展现出强大的市场适应能力。2024年,在光伏业务方面,公司持续推进现有技术升级和新兴技术的产业化,为客户提供PERC产线改造服务、TOPCon设备技术升级及XBC和钙钛矿叠层等新型电池技术设备,满足战略客户对先进产能的需求,积极争取订单。

根据2024年三季报显示,微导纳米报告期内在手订单约70.82亿元,同比增长258.58%。其中,半导体在手订单同比增长412.15%,光伏在手订单同比增长244.32%,订单储备充沛,成长动能充足。

微导纳米表示,尽管光伏行业面临阶段性供大于求,产业链各环节盈利水平总体承压的趋势,但是公司通过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挖掘技术迭代带来设备新需求,严格控制经营风险,推进项目交付和验收。随着下游客户新建产能的达产,客户验收的设备数量增长,前期在手订单转化,公司光伏领域设备收入实现同比增长,应用于TOPCon电池的ALD设备市场占有率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公司跟随下游厂商的量产节奏,持续优化XBC、钙钛矿、钙钛矿叠层电池等新一代高效电池技术,引领光伏行业技术迭代。

市场人士指出,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叠加新能源技术迭代的持续深化,微导纳米在ALD/CVD双技术平台构筑的护城河将迎来价值释放的关键窗口期,有望实现持续的业绩兑现。(齐和宁)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榆林新材料集团工会创新创优项目斩获陕西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3个奖项
下一篇:比亚迪,新纪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