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品牌 > 资 讯 > 正文

改名、变阵 华为终端向商用领域突围

焦立坤    2022-04-26 15:06:14    中国商报网

面对手机业务不断萎缩的困境,华为找到了新的突围路径。4月20日,该公司宣布华为“消费者业务”更名为“终端业务”,全面进军商用领域,业务覆盖消费产品和商用产品两大板块。华为挥戈挺进,对商用办公电子设备市场意味着什么?这会成为华为新的“粮仓”吗?

改名变阵

“过去十年,我们一直面向消费者打造极致的产品体验,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未来,华为将把精品的体验从消费级产品上带到商用领域,基于华为终端商用产品品质、智慧、可靠三大DNA为商业客户打造更好的产品体验。”华为常务董事、终端业务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表示。

华为认为,商用办公电子设备市场在经历了以商用台式机为中心的1.0时代和多设备融合的2.0时代之后,当下正在步入云和AI的3.0时代,商用办公电子设备正向着高性能、智慧化、全联接和新形态演进,全场景融合、智慧交互是其主要特征。这是华为终端业务的新机会。

华为此举引发业界关注。众诚智库高级分析师王彬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华为全面进军商用领域会加速商用办公电子设备产品的创新迭代。一是推动现有设备变得更加轻薄,从而能够更加适合远程办公以及移动办公的需要;二是推动已有商用办公设备向着云化、智慧化的方向加速前进。华为现有笔记本、手机、平板、智慧屏之间的一碰即传,多屏协同,打破了不同类型设备之间的壁垒,增加了商用办公设备的智慧体验。

一位接近华为终端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华为一直在做泛终端,此前的消费者业务产品品类其实一直在扩张,从围绕个人到围绕场景,产品矩阵不断扩大。到如今变成消费、商用“两条腿”走路,是比较自然的产品演化。此外,华为手机板块大幅萎缩,进军商用市场也可弥补其在消费市场业绩下滑的缺口。

出圈不容易

年报显示,2021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达6368亿元,同比下滑28.6%。其中,消费者业务营收为2434.31亿元,同比几乎拦腰折断。不过,华为智能穿戴、智慧屏、TWS耳机及消费者云服务均实现持续增长。

《华为研发》《研发与创新》作者、研发与创新专家张利华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华为在会议系统及商业智慧屏为核心、各种终端品类的交互互动方面很有优势。此举能帮助华为更好地捕捉因疫情推动的远程办公、异地办公和办公IT升级的需要。

据了解,华为主要有三大业务板块,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以及刚刚更名的终端业务,前两个板块是to B(面向企业)市场。可以说,华为是做B端起家的,其在B端的能力可以很好地集成在终端业务上。不过,华为想要在商用市场取得突破、成功“出圈”并不容易,这里跟消费市场有着不同的生产、销售逻辑,且门槛更高。

以PC为例,IDC中国研究经理陈舒歆表示,PC商用市场的准入相对消费市场更难一些,尤其在大商用市场。商用市场购买PC除了产品本身的性能外观等要求外,还要考虑口碑、价格、渠道、附加服务等方面的因素,所以要在商用市场发力,需要厂商在市场上有一定程度的沉淀。

“商用产品从设计到渠道都应该更加适应多样化的专业需求,随着商用市场尤其SMB(中小型企业市场)的购买决策者和使用者越来越年轻化,商用市场PC从设计上应该关注到年轻群体的喜好,同时随着重度办公需求增高,市场对高性能产品也将产生更高需求。”陈舒歆表示,我们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对未来办公的方向影响,商用市场笔记本的市场占比越来越高,未来商用笔记本的需求将保持强劲。

那么,华为终端业务进军商用领域最大的挑战在哪里?“消费市场讲通用性,商用市场讲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太强,开发成本就会很高。在消费市场,品牌的光环很大,市场策略可以高举高打,但商用市场是采购思维,并且企业的招投标越来越公开透明,在满足基础条件的基础上,还是要拼价格。”上述业内人士说。

事实上,商用办公电子设备市场每个细分领域都不乏竞争者。王彬表示,整体看,我国商用办公电子设备市场竞争较为分散,厂商众多。从部分细分领域来看,惠普、佳能、爱普生占据打印机领域前三,其中惠普依托激光打印机市场保持了明显优势;会议平板则竞争较为激烈,华为、TCL、海信、创维等企业均在发力会议平板市场,但MAXHUB、联想等品牌产品仍占据了市场主要份额。

不久前,有人问余承东:华为在手机行业的成功,是否可以平移到汽车行业?余承东回答说:可以。那么,华为在手机行业的成功,是否可以平移到商用领域呢?我们等待余承东的答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业绩不佳 达芙妮、星期六等鞋企转型自救存难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