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01-08 11:38:15    人民日报

左图:山东菏泽,一家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园的工作人员在药物生产线上进行操作。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批准上市的新药数量占全球的近15%,本土企业在研管线数量占全球的33%,居全球第二位。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右图:四川天府新区,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最高运算速度达10亿亿次/秒,已为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1000多个用户提供算力支持。图为国家超算成都中心超算机房“硅立方”。
李凯旋 周勇良摄影报道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统计局

 

福建福州,一家科技公司的工程师正在操作检测北斗数字应用防护设备。经过多年发展,北斗系统已成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谢贵明摄(影像中国)
 
广东深圳,华大时空中心测序前区实验室,智能机器人正在进行搬运。该实验室开展的关于肿瘤早筛的DNA检测技术研究,目前已进行成果转化。
本报记者 程远州 蒋雨师摄影报道

 

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一家动力电池材料企业的员工在车间作业。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材料和新技术应用不断取得突破,覆盖从材料研发、电池生产、回收利用到设备支撑等环节,形成了全球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摄

 

黑龙江哈尔滨新区科技创新城,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将用于探究空间环境对材料、器件、系统及生命体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
新华社记者 王 松摄

 

辽宁沈阳,一家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的显示器行业专用刻蚀清洗机自动供液系统内,工作人员正进行非氧化高精度浓度配比装配调试。
刘洪超 张文魁摄影报道
 
安徽合肥,一家量子信息企业内,科研人员在展示量子低温电子器件。以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创新,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李俊杰 张正朋摄影报道
 
江西赣州,一家汽车制造公司车间内,工作人员在机械臂的协助下焊接组装出口南美的新能源汽车。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2023年1至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09.1万辆,同比增长83.5%。
朱海鹏摄(影像中国)
 
海南陵水海域,中国海油“深海一号”正在作业。“深海一号”是世界首个具备遥控生产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创造了超深水气田投产后快速达产并保持高产稳产的成功开发典范。
本报记者 张武军摄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持续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考察期间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在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介绍,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当前,我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各地区各部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技术突破创“新”与产业升级增“质”正共同塑造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8日   第 14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23年我国授权发明专利92.1万件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