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品牌 > 资 讯 > 正文

中国华电发出“绿动蓝海”联合行动倡议

2025-07-25 09:34:11   

7月24日,由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海洋可再生能源联合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海洋能源创生态,双链融合谋未来”为主题,向50余家与会中央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优势企业,发出“绿动蓝海”联合行动倡议,共谋海洋可再生能源创新发展。100余位行业专家出席活动。

倡议锻造创新链,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聚焦打造海洋能源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依托创新联合体战略引领和资源统筹优势,重点聚焦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海上柔性直流输电、海上氢氨醇制储运、智慧运维等关键前沿技术攻关,持续推动跨学科、跨领域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升级版海上可再生能源创新联合体,全力打好海洋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攻坚战。

倡议筑牢产业链,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蓝色引擎”。聚焦打造完整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着力开展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等全链条技术攻关,加快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围绕构建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强化跨领域资源整合与要素共享,以联合创新平台为依托,以共建标准体系为引领,持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耦合,着力构建融合共生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生态。

倡议开放应用场景,让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浪涌潮起”。聚焦场景驱动创新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依托中国华电和联合体成员单位的丰富场景优势,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深远海能源示范基地,打造“风光储氢氨醇”多能互补标杆工程,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海洋渔业、海水制氢等产业协同发展,构建“绿色甲醇+航运补给”“波浪能+海岛供电”等多元融合场景,打造场景驱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新范式。

倡议打造发展高地,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驶向深蓝”。牢牢把握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战略任务,加快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迈进,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标准纳入国际标准体系,全面参与全球海洋能源项目建设,打造全球海洋可再生能源创新策源地、产业聚集地、标准输出地,让中国的海洋能源技术与标准,驶向深蓝、拥抱世界。

2024年中国华电牵头组建海洋可再生能源创新联合体以来,先后联合56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事业单位,聚焦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传输、存储、利用、运维五大领域,布局30余项重点攻关任务,成立由11名院士领衔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打造完整、可靠、安全、高效的海洋可再生能源联合创新生态体系。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赵晓东表示,中国华电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准确把握国务院国资委对创新联合体的核心要求,更加突出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加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和工程化应用;发挥高效协同作用,打造高效运转的创新联合体示范标杆;发挥产业更新作用,构建现代化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走出具有华电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大会现场,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有关领导作《中国华电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华电经略海洋的历程和规划。多位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分别就中国海上风电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退役设施与组件循环利用、海洋风光水能源融合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机遇和挑战等前沿领域作主旨报告。华电科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金风科技等单位代表发言,表态将全力投入海洋可再生能源联合创新,整合技术、资金及数据资源,聚焦核心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协同上下游产业链攻坚,为加速实现“绿动蓝海”能源愿景注入创新动能。

会议发布《绿动蓝海联合行动倡议书》,倡议社会各界并肩同行,共同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潜能,持续推动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与产业升级,以实实在在的成果驱动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共同开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会议最后,中国华电与东方电气、中船科技、中电建、哈电机、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海工院、金风科技等20余家单位,就“十五五”海洋可再生能源联合创新重点方向(开发、存储、传输、转化及运维)开展签约仪式。(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郭春燕 查方正)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广西农商联合银行与交通银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