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悬崖上的水渠前往银杉群落监测样地。
9月23日,在金佛山黑叶猴远程视频监控点,工作人员李新在检查观测设备。
9月23日,工作人员李新(左)、王泳鳗在安装红外相机。
9月23日,在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李新通过视频分析黑叶猴生活习性。
9月23日,在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韦冠吾在实验室进行植物繁育实验。
9月23日,在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李新在通过远程视频监控观测黑叶猴的重点活动区域。
这是9月22日拍摄的人工繁育的银杉幼苗。
9月22日,在金佛山珍稀植物园,工作人员王泳鳗在为人工繁育的银杉幼苗浇水。
9月22日,在银杉群落监测样地,工作人员李新在检查调试监测系统。
9月23日拍摄的位于金佛山深处的银杉群落监测样地(无人机照片)。
9月22日,在银杉幼苗野外回归地,李新(右)、王泳鳗在测量记录银杉幼苗生长情况。
9月22日,在银杉群落监测样地,李新在记录野生银杉幼苗生长情况。
9月22日,在银杉群落监测样地,工作人员李新(右)、王泳鳗在查看001号银杉的健康状况。
位于重庆市南川区的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片占地4万多公顷的生物多样性宝库,目前保护区内已记录维管植物4016种,野生脊椎动物465种。
近年来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针对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银杉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为代表的珍稀物种引进科技手段建立立体化生态监测网络和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借助科学方法和技术设备的有力支撑,黑叶猴种群数量从2015年的21群15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23群180余只,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银杉人工繁育幼苗成活率从不足10%提高到80%以上。
目前,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规划建设生态廊道,连接碎片化栖息地,进一步运用科技手段打造区域生态保护的智慧平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经验。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