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图片频道 > 正文

160件文物“聚会” 见证长江文明发展历程

2025-09-24 17:10:50    人民网

良渚玉器、汉代漆器、明代镶红宝石金冠逐一陈列;出土于河南的楚国青铜神兽与来自湖北的曾国铜镈钟同台展示……由全国37家文博单位馆藏的160件(套)长江文明相关文物精品,9月23日亮相“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共同回溯长江文明交流融合的壮阔历程,探触长江文脉的深厚底蕴。

 

“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展出的青铜神兽。 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玉文化是长江流域先民书写的独特篇章。在展览开篇的“琼琚凝华”单元,观众可以遍览新石器时期至明清时代的代表玉作。展厅入口处是一件来自长江下游的“礼物”——良渚文化的兽面纹玉三叉形器,其类似“神灵面具”的造型,与后世商周青铜器纹饰有共通之处,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9月23日,参观者在“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上观看展品。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长江流域的漆文化是一部跨越8000年的美学史诗。“漆韵流光”单元重点展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漆器精品,楚式漆器的龙凤纹与汉代漆器的云气纹精妙入微、相映成趣。尤其是出土于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的猪形酒具盒惟妙惟肖,器面丰富多样的狩猎、宴饮场景栩栩如生,展现了长江流域漆文化的独特风貌和审美意趣。

来到长江流域的青铜时代,神秘浪漫与灵动多元的气息扑面而来,奇丽灵动的长江气质熔铸于繁复精巧的青铜器中。25件承载着上游巴蜀文化、中游曾楚文化和下游吴越文化的精美文物,不仅呈现了长江全域青铜文明的辉煌历史,更是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对话”、交融的见证。

 

9月23日,参观者在“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上观看展品。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在“浮光跃金”和“土火之艺”单元则分别介绍金银器的风俗特征和陶瓷器的转变过程,传递出古人对美好器物经久不衰的热爱,同时揭示了此类器物随文明发展产生的器类更迭和演变,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与包容性。

“本次展览中每个器类根据时代早晚排布,不仅可观照器形的时代特点与演变,还能寻觅到长江文明起源、蓬勃、鼎盛、发展的文化基因。”本次展览策展人、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考古研究部馆员沈美辰说,展览创新性地以玉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不同质地的文物精品为载体,深入挖掘长江流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交流、宗教信仰等多元信息,呈现“江流万古”的特征。

据介绍,本次展览精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湖南博物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等文博单位馆藏文物,旨在增进公众对长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进一步阐释“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的重要意义。(记者喻珮)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