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乡村发展离不开年轻知识群体

2017-08-17 11:27:58    光明日报

当“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成为青年人群体中两种声音时,80后林炉生已经完成了北上求学——留京工作——离京返乡——公益创业——再度北上深造——扎根乡土的历程。离开北京,回到福建,投身乡村建设,他称之为“离开北上广,重建桃花源”。

支教、创办公益机构,然后再返乡修缮土楼,办书院,照顾留守儿童,复兴乡村文化建设。林炉生的人生,展现了一个非典型的80后样本。时下选择“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并非个例,但这种选择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相较而言,林炉生选择将个人志向与乡村现实相结合,内含着一种个体革新和社会革新的意义,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由农村跳往城市,由小城市走向大城市,这是社会为当前多数青年人所设定的人生路线。年轻人的这种“晋升”方向,固然是城镇化浪潮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但也凸显了年轻人生活标准与活法的窄化。从文化多元、生活方式丰富角度看,代表社会活力的年轻人受制于单一化的选择之中,无疑是让人深思的。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是让每个个体都能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可能。然而在今天,像林炉生这样的年轻人太少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称赞他跳出世俗化人生“套路”的同时,也不得不有所反思,如何从社会外部环境的改善上,让年轻人有多样化的人生选择。

林炉生的选择,不仅诠释了生活的另一种方向,也打开了乡村转型的另一种可能。在原有的乡村人才结构被消解的情况下,乡村的重建势必依靠外部力量的输入。而要实现这一点,年轻人的回归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像林炉生这样有“技能”、有想法又敢于践行的年轻人。

最近热映的一部电影《驴得水》中,四位知识分子从大城市到乡村开办学校,希望改变民众的贪、愚、弱、私,但最终因自视甚高的教化心理和外力的干预而失败。与电影不一样的是,林炉生凭借自身对于家乡需要的深切洞察和自己所学的知识,带动村民和外部资源一起致力于乡村的重建,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我们历来有着乡贤文化的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像林炉生这样的年轻人,就可以称作新时代的乡贤。他们与传统的乡贤不同,因为掌握了最新的知识,既能够给乡村带去新的活力,又能为外部资源的进入牵线搭桥,因而更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起乡村建设运动的梁漱溟先生曾指出:“乡村建设除了消极地救济乡村之外,更要紧的还在于积极地创造新文化。”这一理念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其实仍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而要让乡村积极地创造新文化,离不开年轻知识群体对于乡村的助力。当然,前提是要通过制度与环境的革新,鼓励更多的林炉生留下来,成为新乡贤。

相关热词搜索:乡村 群体 知识

上一篇:勤劳,让钱袋子慢慢鼓起来
下一篇:三水西南建设美丽文明村居 描绘“三美一优”大图景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