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国办发文推进核电标准化 油气管网设施新规获关注

2018-08-24 14:26:22    人民网

本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核电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部署进一步加强我国核电标准化工作;国家发改委发布就《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继续获得舆论高度关注;贵州盘州梓木戛煤矿发生一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致13人死亡,安全生产舆情再度升温。

监测周期:8.6-8.12,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国办发文“到2027年跻身核电标准化强国前列”引期待

8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核电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加强我国核电标准化工作。《意见》明确,到2019年,形成自主统一的、与我国核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核电标准体系;到2022年,国内自主核电项目采用自主核电标准的比例大幅提高,我国核电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显著提升;到2027年,跻身核电标准化强国前列,在国际核电标准化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此外,《意见》着眼于解决当前核电标准化工作中面临的标准体系不完善、实施应用不理想、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不够等突出问题,提出了五类共11项重点任务:一是优化完善核电标准体系;二是推动核电标准广泛应用;三是扩大核电标准国际影响;四是强化核电标准能力建设;五是提升标准自主创新水平。

加强核电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既定目标引发媒体高度关注

核电标准是促进核电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有核电专家认为,要实现核电自主化健康发展,必须加快核电标准建设步伐。实现核电标准化体系是实现核电自主化的必要条件。而目前,我国核电机组有多种堆形,同时对应着不同的标准,制定统一、自主的核电标准存在一定难度。

核电标准化发展目标是指引相关工作的指航标。《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经济网、中国能源网等媒体密切关注中国核电标准化发展目标,均以《我国2027年将跻身核电标准化强国前列》为标题发文。环球网等援引路透社报道,强调中国的核电技术将在全球标准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核电专家高度评价《意见》下发作用,并积极建言献策

核电建设统一标准,有利于提升我国核电经济效益与国际影响力。业内人士表示,核电建设有了统一标准,能够降低核电设计、建造、运营维护、退役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提升经济性与安全性。此外,《意见》体现了国务院对核电标准化的高度重视,必将有力促进各方面进一步凝聚共识,以标准化形式固化我国核电行业近30年来实践和探索积累的丰富数据和宝贵经验,实现自主核电标准的引领和支撑,尽早突破核电技术装备和工程服务国际合作面临的标准瓶颈,提升我国核电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和交流合作水平,促使中国核电“走出去”步伐加快。

核电标准化制定既需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又需结合我国核电发展实际。国务院研究室巡视员范必建议,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国家标准委等有关部门与核电企业在标准制定上加强协调,全面开展我国核工业标准与美、法两国核工业标准规范的对比工作,以便在“走出去”过程中采用我国核工业标准,同时参考美法权威的第三国标准。同时,范必指出,中国尚未对同一机型制定统一的设计标准与设计规范,故核电堆型的标准化设计也应提上日程。

扩大核电标准国际影响,提升标准化工作国际话语权

近年来,我国核电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特别是“核电大年”2018年:EPR全球首堆广东台山核电1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成功、AP1000江三门核电1号机组并网成功并实现满功率运行、海阳核电1号及2号机组装料、华龙一号穹顶吊装成功,国内核电领域好声音频传。中俄签署迄今最大核能合作项目、华龙一号GDA审查已进入第二阶段,到现在为止评审方审评结论均为正面,我国核电“走出去”步伐稳步向前。

但核电标准不同使我国核电企业各自为战,无法互通有无,不能实现核电装备的批量化生产,增加了技术、制造、检验等多方面的复杂性,增加企业成本,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意见》直指这一难题,指明了我国核电标准化工作的大方向,得到各方高度认可,不但引发《人民日报》、新华网、《经济日报》等媒体聚焦、解读,而且被企业点赞“非常及时”。

今年7月,中核集团三项核电国际标准同时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功立项,这是我国首次在ISO立项的核电标准,表明我国在国际核电标准化进程中不断努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能否如期建立起与我国核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核电标准体系、核电标准体系如何落地生根在行业内发挥统一协调作用、能否在国际核电标准化领域赢得更大话语权,成为媒体及民众共同关注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发油气管网设施开放新规 获舆论持续热议

近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就《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本观察期内,多家财经媒体、行业专家等就此发表意见看法,认为此举利于打破“三桶油”管道垄断、推进油气市场化改革,部分观点还对新管网公司的成立示以期待。

“剩余能力”的计算与公开成为舆论聚焦点

主流舆论认为,强化油气管网“剩余能力”信息公开的监管,成为《办法》的突出亮点。《办法》规定,油气管网设施运营企业必须每年公布油气管网设施剩余能力,并进一步向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开放服务。卓创资讯天然气市场分析师国建肯定该举措产生的增效降本积极作用,认为管网设施开放利于提高油气管道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北京世创油气咨询公司首席研究员杨建红表示,对石油公司而言,开放油气管网会损失利润;但从国家层面讲,开放将提升油气市场活跃度,利于保持公平公正。同时,他还建议安排专业人士对油气管网公司公布的剩余能力数据进行核查评判,以保障信息有效性,强调国家相关部门强化监管是落实政策的重要步骤。

部分观点关注《办法》未明确规定剩余能力的计算方法与开放标准。《办法》规定管网运营企业依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技术标准、有关监管要求等,科学计算油气管网设施剩余能力。但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监管要求以及科学计算方法尚有欠缺,如何在标准上、计算方法上保证公平,值得商榷。微信公众号“南方能源观察”所发文章也视其为“整个《办法》中最大的遗憾”,认为其是“油气管网实施公平开放的困难之源”。

有业内人士担忧管网设施剩余能力不够以及石油公司开放意愿不足。深圳市博轶咨询公司总经理杨常新认为,预计随后“三桶油”会主动向第三方开放一些管网设施,但不能期望过高。其从经济、现实和市场角度分析原因,经济层面,对于利用率高的设施,开放所得收益对管网运营企业吸引力不大;现实层面,根据4月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储气调峰新政,“三桶油”设施剩余能力不会太多;市场层面,向第三方企业开放管网设施,“三桶油”或将面临下游市场被竞争甚至失去部分市场的风险。《21世纪经济报道》也援引央企内部人士观点,传达出对是否具备拥有剩余能力的基础设施、“三桶油”是否有足够的开放意愿和动力的担忧。

推进油气管网分离、成立新管网公司引发业界期待

《中国经营报》报道称,《办法》规定“对油气管网设施的运营业务实行独立核算,推进油气管网设施独立运营”,这一提法再次引发了各界对于“国家管网公司”成立提速的期待。《证券日报》撰文表示,此前有消息称,“三桶油”将把旗下管道资产及员工剥离,转移至新管网公司,再按各自管道资产的估值厘定于新公司的股权比例;新管网公司获注资产后,拟引入约50%社会资本,包括国家投资基金及民营资本,新资金将用于扩建管网;新管网公司将寻求上市。中国石油大学刘毅军教授也曾表示,“三桶油”剥离管道资产并成立新管网公司的可能性较大,尽管此事难度较大,但今年应该会加快推动。

新管网公司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引发舆论热议。业内认为,成立新管网公司后,各类资本能更加方便地参与管网设施投资。中信证券分析师黄莉莉表示,新管网公司若成立,旨在解决国内油气生产和管道上下游垄断的现状,实现公平准入,为未来互联互通的天然气销售网络做好准备。《新京报》评论也认为成立新管网公司,实现油气与管网的分离,才能真正有效打破油气领域的垄断,推动油气领域纵向产业链的市场化、专业化分工;同时,该文还通过横向对比电力、电信系统相关改革,提出在成立新管网公司后,应进一步推进油气管网的输配分离、配售分离,避免出现管网新垄断。

首次规定天然气使用热值计量方式获得舆论肯定

《办法》规定,天然气管网设施运营企业接收和代天然气生产、销售企业向用户交付天然气时,应以热值和体积为计量标准,以热量作为贸易结算依据。《21世纪新闻报道》、界面新闻网、中国经济导报网等均对此项变化予以肯定。业内专家也纷纷表示,从体积计量改为热量计算,体现了中国天然气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也利于准确计量、体现公平,减少结算纠纷。

贵州盘州煤矿事故致13死 安全生产舆情再升温

8月6日21时10分左右,贵州盘州梓木戛煤矿发生一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致4人死亡9人失联。事故发生后,当地各有关部门迅速赶往现场开展应急抢险工作。经过救援人员近50个小时连续奋战,8日23时许,9名失联人员全部找到,但均已无生命体征。事故现场抢险救援基本结束,死亡人数升至13人。

9日,应急管理部挂牌督办该起事故,并表示将坚决依法依规严肃处理。13日,国务院安委办发布通报称,110102切眼掘进工作面违规采用顺层钻孔顶抽煤巷条带瓦斯作为区域防突措施,瓦斯治理方案制定有缺陷、现场落实有差距、导致煤层突出危险性没有消除,作业过程中扰动煤体,诱发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原因:隐患排查治理、安全措施未落实 侥幸心理仍存

媒体报道中,除对事故进展的通报外,《中国应急管理报》刊文《主体责任不落实 灾害治理不到位》。罗列今年4月份以来,全国煤矿发生的较大事故:

4月4日,黑龙江龙煤集团鸡西矿业公司滴道盛和煤矿立井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5人死亡;

4月10日,湖北恩施州咸丰县青林湾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4人死亡;

5月9日,湖南宝电群力煤矿有限公司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

5月14日,河南能源集团焦煤公司中马村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4人死亡。

文章直指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安全措施未落实。该文提出,无论是煤矿开采的安全措施,还是煤场存放的安全措施,企业都要落实主体责任,认真查找隐患、切实整改,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

此外,《中国能源报》刊文指出,贵州煤层赋存条件复杂、瓦斯含量高、瓦斯动力灾害危害性大,是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瓦斯治理比较困难;煤价重回高位,部分煤矿卯足劲儿开采,甚至本该退出市场的煤矿也蠢蠢欲动,试图最后捞一把也成为了众多煤矿发生事故的导火索。

反思:严查下仍发生事故 呼吁提前加强“保护”

微信公众号“煤事儿”文章称,此前,六盘水市能源局就曾联合盘州市能源局到梓木戛煤矿开展了二季度能源行业安全检查,并根据检查所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要求限期整改。文章质疑为何经过检查,还是没能制止矿难的发生。梳理网民观点,超七成网民表示愿逝者安息,愿相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近两成网民提及安全的重要性,质疑为何不能避免矿难;剩余评论内容为呼吁严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排查信息时发现,这次事故中,很多矿工未给自己添置保险保障。微信公众号“煤博士”发文表示,国家对煤矿事故责任人处罚得越来越严格,在严罚的同时,煤矿更应该提前为矿工添置保险保障,将伤害和损失降到最低。

研判:事件热度高涨且存在长尾效应 煤矿安全生产检查或趋严

贵州盘州梓木戛煤矿瓦斯事故,是我国煤矿今年发生的第一起重大事故。事故发生后立即引发大量媒体与自媒体关注,全媒体信息量4769篇次,媒体与微博成为事件传播的主要平台。媒体报道中,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工网、环球网等央媒的相关报道被网媒及APP大量转载,在事件中起到了主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自媒体中,微博声量最高峰出现在8月9日9时,@央视新闻、@新华视点、@新华网、@检查日报等媒体认证帐号均发微博关注,并引发大量网民评论。

地方政府与安监部门所承受的舆论压力较大,此次梓木戛煤矿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发生,极有可能导致贵州省内煤矿安全检查力度从严,盘州地区煤矿集体面临停产整顿。此外,也不排除该事故会引起下一轮的全国性煤矿安全生产大检查。截至目前,事故的相关处理结果尚未发布,预计调查结果将再次引发全媒体关注。

四川“7·12”恒达科技爆燃事故致19人死亡一事的舆情余热尚存,贵州盘州又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致13人死亡。短时间内,能源领域接连出现两起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再次给其他企业敲响警钟。能源行业属于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领域,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决不容松懈怠慢。对于企业而言,事故发生后迅速响应救援、做好善后处置、配合有关调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更应该注重日常的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切实展开问题隐患排查、强化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牢牢守住安全生产红线,保障员工人身安全的同时也防止企业利益和品牌形象受损。

相关热词搜索:管网 核电 油气

上一篇:山东统筹整合涉农资金
下一篇:“回租贷”中有陷阱,广大学子请小心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