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从大坝村发展看贵州安顺西秀区脱贫摘帽:

金灿灿的产业 红火火的日子

2018-09-26 15:29:13    贵州日报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新貌。 本报记者 邓刚 摄

 

金秋九月,丰收在望。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绿树成荫,上百栋白墙红瓦的农家别墅错落有致。木栅栏内外,一簇簇木槿花、美人蕉开得正欢。村边漫山遍野的金刺梨,绽开着白色的花朵。大兴延年果酒有限责任公司透着现代气息的厂房,坐落在绵延大山里的溶洞——“穿洞”旁。厂对面一排排整齐的蚂蚱养殖大棚闪着银辉,村民们正忙碌着向棚内放置鲜草饲料。三层高的村委会楼前,鲜红的五星红旗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夺目。

村里的农家乐一家连着一家,开得热热闹闹。小超市里日用商品一层层摆放整齐,琳琅满目。一栋挂着“农村电商”的别墅内,一位小伙聚精会神坐在电脑桌前点着鼠标。宽阔的村民休闲文化广场,一群孩子,有的在骑自行车,有的在健身,玩得开心。年老的村民三三两两坐在阴凉处,聊着天,享受着一份清闲。河塘林荫间,一群中老年男女正在散步,一听口音,他们都是从省外到这里来避暑的客人。

“这哪里是农村哟,简直太漂亮了!”

“大坝村村民有别墅住,有前景看好的金刺梨产业,大家逐渐过上了好日子。行啊,大兴,你在山沟沟里建起别墅村,干成了大事情!”

大家一边看,一边真心点赞。

大坝村能有今天的巨变,关键是有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陈大兴这样一个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心里装着群众、敢闯敢干的村党支部书记,有村党支部这样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三变”改革 从贫困村迈向小康村

大坝村曾是一个贫困山村,空壳化、空心化严重,现实的生存窘境,让村民的心里五味杂陈,生活中总感觉有一种寸步难行的艰辛。

上世纪90年代,村里的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当时外出务工的风潮还不盛行,村民都在家开荒种地。但是,盲目开荒让村里的植被破坏严重。为了保护好村里的植被,让村民有钱赚,陈大兴带动大家种植烤烟、搅混凝土、养牛、种种药材……只要有让村民致富的方法,他都勇于尝试。然而,这些产业都在一次次尝试中失败,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2008年,他试种金刺梨成功,从此开启大坝村的发展新路。

作为带头人,陈大兴掏心掏肺对村民说出自己的打算:“大坝要发展,就必须改变种植习惯。我们应当因地制宜,让村里的产业有特色,让大家都有一技之长,在家门口就有事可做,有钱可拿。”

这一想法在2011年逐渐变为现实,那一年,金刺梨结出金灿灿的果实,丰厚的收益让村民纷纷加入种植行列。大坝村就率先办起了“村社合一”的延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村土地统一使用,金刺梨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土地收益大幅增长。农民成为股民,从土地入股分红、参加集体劳动、承包管理金刺梨树三个渠道获得收入,收获感大大增强,农村“三权”促“三变”改革在大坝村徐徐拉开序幕。

村民卢长贵一家人生活贫困,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自从金刺梨产业发展起来后,他把家里的3亩土地入股合作社,在合作社当上驾驶员,他的妻子也在合作社上班,两个人一个月工资6000元,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我们每个月不仅有工资,到年底还有土地入股分红,日子越来越安逸啦!”卢长贵说。

像卢长贵一样,目前大坝村合作社通过务工的方式,带动374户1564人参与就业。

如今,大坝村的金刺梨发展到5000多亩,年产5000吨果酒的“贵州大兴延年果酒有限责任公司”投产,主打产品有12度金刺梨干红果酒和42度的金刺梨白兰地,成为贵州最大的果酒生产企业,年产值可达3亿元。

一业兴多业旺,一村一品水起风生。除了漫山遍野的金刺梨,脆红李、桑葚、雷竹等经济作物点缀林间;在林下发展起牧草种植、养鸡;借用山塘、水库资源发展荷花、莲藕种植;把蚂蚱“请”进养殖大棚,成为年收入数百万元的新兴特色产业;建成300头规模肉牛养殖场,人人尝到了发展产业带来的甜头。

陈大兴说:“现在我们的产业逐渐丰富,形成多产共荣、百花齐放的格局,即使一个产业受到损失,其他产业也能及时填补,让大坝的发展后劲越来越足。”

大坝村,正走出了一条“以金刺梨为主导产业、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致富之路。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2000元。村集体经济从不足10万元上升到350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4000万元,全村经济总量达到1200万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59%。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空壳村”到“双超村”的华丽蜕变,成为全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典型。

基层堡垒 激活农村发展活力

每一个发展的村庄,都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大坝村也一样。在大坝村村支两委办公楼门前,耸立着一座硕大的红旗雕像,党徽下,两句话格外醒目: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从安顺市畜牧局到大坝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丁凯指着红旗说:“这两句话,如今在大坝村,字字都能落地。”

“作为村支部书记,想得多做得多的就是如何把党支部带起来,把党员带起来,把群众带起来。然后依靠一个‘干’字,让大坝村群众越来越富、村容越来越美、产业越来越旺,现在我们仍然要苦干、实干、加油干,将‘干’字坚持到底,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陈大兴说。

陈大兴的苦干实干,是方向明确的干,是目标清晰的干,是尊重规律的干,也是讲求科学的干。干就要干出最大最好的效益。

干出实效。大坝村不断探索创新,创造了“支部带动,增强凝聚力;党群互动,扩大向心力;产村联动,激活生产力;村企推动,提升竞争力”的党建扶贫“四力”模式,增强凝聚力、扩大向心力、激活生产力、提升竞争力。同时,该村把基层党组织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成为群众脱贫攻坚的“主心骨”。并以党支部为核心,大坝村建立以企业、群团组织参与为补充,群众自治为基础的“一核多元、三治融合”村级治理模式。

“党组织延伸向基地、基地的产业聚在公司、公司效益又富在农民。有了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带动,村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明显增强了。”丁凯认为,这样的做法既能有效应对经济形势和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又走出一条农村党建工作和经济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实现了“党建”与“富民”的相融并进。

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大坝村通过发展产业,形成“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产业发展上推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技术管护、统一销售、进行分户管理,促进了各项产业的科学有效管理。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农民、服务产业方面的极具针对性,有效地将农民组织起来,彰显了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现在政策好啊,村委会的党员干部带头冲在前,敢闯敢干,我们村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过上好日子后,村民们都赞不绝口。

如今,大坝村16 户45 名贫困村民都安排在种植合作社务工,每月收入2400 元。

有了致富好门路,大坝村正着力打造大山里的 “ 华西村 ”。目前该村共建成别墅131栋,村民全部圆了乡村别墅梦。

和大坝村一样,西秀区通过党建促脱贫攻坚等有效举措,有效助推了农村发展。推行土地流转收益、村级领办实体、壮大合作经济组织等形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提升村级组织的调节和领导能力。

真抓实干 脱贫摘帽奔小康

大坝的发展,用苦干实干为新时代贵州精神增添了新内涵,书写了“后发赶超”的新篇章,造就了西秀区脱贫摘帽的样本,为贵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找到了注脚。

西秀区岩腊乡是该区唯一的省级一类贫困乡,全乡总户数4812户20314人,2014年,建档立卡总户数1131户4389人。攻克贫困,成为这里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该乡以脱贫攻坚为抓手,推进“三变”改革,打好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卫生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发展家庭农场、生态蔬菜、辣椒等产业,加速脱贫攻坚步伐。

秋收时节,在岩腊乡松林村平坦的坝子里,火红的辣椒挂满枝桠,村民三五成群忙着采摘。岩腊乡岩松兄弟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小进将一袋袋辣椒称重后,搬到车上运到乡里的收购站,每公斤3.6元,他说:“今年辣椒丰收,市场价格好,加上公司收购,收益非常好!”

去年以前,朱小进在外打工,回来后就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600亩土地种植辣椒,并与贵州绿野芳田有限公司签订订单,由公司下菜单,合作社负责生产,解决他的后顾之忧。现在,他一天要采摘3万余斤辣椒运到收购站。

随着辣椒产业的发展,当地村民纷纷前来合作社务工,收入越来越高。

贫困户朱美芬每天在基地上采摘辣椒,一天可采200斤左右,工资100元。“有合作社带动,收入是以前的几倍,我家已经脱贫啦!”她一边说,一边挺直了腰杆。

挺直腰杆的,当然不止朱美芬一个人。在西秀区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贫困户正奋力把穷帽子甩在身后,挺身踏上奔小康的光明大道。

这是西秀区70多万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近年来,该区打好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发挥产业扶贫挑大梁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党员干部奔赴一线,凝心聚力帮扶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的优异答卷。2017年末,该区9个贫困乡镇全部实现减贫摘帽,121个贫困村出列,减少贫困人口12966户51010人,全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956元。

西秀区的脱贫攻坚实践,仅仅是贵州脱贫攻坚的缩影。日前,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专项评估检查,桐梓县、凤冈县、湄潭县、习水县、西秀区、平坝区、黔西县、碧江区、万山区、江口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兴仁县、瓮安县和龙里县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退出贫困县。

如今,贵州正以新时代贵州精神为引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只争朝夕、苦干实干,全力打好“四场硬仗”“五个专项治理”“四个聚焦”“一场革命”关键战役,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胡丽华 杨小友)

 

相关热词搜索:日子 产业

上一篇:吉林探索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两年来:服务沉下去 乡村活起来
下一篇:重庆梁平:稻花香里喜庆丰收 乡村振兴全面发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