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乌镇新观察:从“经济+数字”到“经济×数字”

闫雨昕 高畅 何凡    2019-11-07 15:34:44    新华网

新华网杭州10月20日电 2019年10月20日,互联网进入“乌镇时间”,这已是全球互联网人聚在这一古典水乡、共襄盛会的第六个年头。6年浸润,乌镇已由一个简单的旅游地标变成了数字经济符号。

再次聚焦数字经济,其边界不断从虚拟空间向实体空间扩展,传统行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行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时钟回拨到上世纪90年代,彼时互联网热潮刚刚启蒙。此后的25年间,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讯、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变迁在中国不断上演。

 

被数字化“改造”的十年

站在2009年初的你,也许还没有听说过美国那款新出的IPhone 3手机,甚至对3G这一概念倍感晦涩。但仅时隔十年,我们对于一键控制全屋空间内的电器、远程掌握健康状况、无人机物流配送、无人驾驶车辆已经不陌生,特别是国内的移动支付和共享经济,已经从企业规模到用户普及率,一跃站在世界领先位置。

 

这是10月19日在乌镇城市开放道路“5G自动微公交”示范线路开通剪彩仪式上拍摄的“5G自动微公交”。新华社记者 尹栋逊 摄

 

生活在人们意识到之前就被数字“全面改造”,正如人们不会意识到,这背后是怎样的思维方式变革,正在颠覆我们的生活。

在数字经济的范畴之中,意味着各类信息的有效传递,完全建立于一张安全、高速、智能的信息网络。它能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激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使传统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经济活动变为可能,并且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准、结构更合理、空间更广阔的阶段演进。

 

数字经济的万花筒

事实上,我们永远无法剥离开实体去谈论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合理匹配与融合,才真正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而这最终又在理性的数量级、感性的用户体验和营商等方面得以全方位展现。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工信部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超过31万亿元,占GDP比重也继续攀升达到34.8%,体现出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的重要支撑作用。

数字化的背后还有创新服务后的更高体验度。以较早发生变化的消费零售领域为例,由天猫网购、支付宝扫码、微信社交、美团外卖等数字力量,让指尖轻触便可获得打破时空限制的服务成为可能。

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GDP,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新业态的诞生,如智慧旅游、数字农业、数字文创等。从商业角度来说,产业的数字化和数字的产业化螺旋式演进,帮助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一些领域的超车。

跨越式的变化得益于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曾在出席活动上介绍一组数据称,去年,我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光纤用户渗透率超过90%,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超过95%,涉及用户规模突破12亿。5G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宽带平均下载速率进入全球前列。

 

图为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现场

 

可期的“经济×数字”

数字经济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了由“加法器”到“乘法器”的巨大作用。

眼前的这条乌镇大道,成为通向中国数字经济浪潮的一个缩影,它的溢出效应,还将携大量智慧成果辐射至全国。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表示,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全球化越来越明显,不仅是在中国、美国,其他诸多国家和地区,比如印度、东南亚、中东,甚至拉美、非洲,都出现了一批发展迅速的“独角兽”;二是数字经济几乎渗透到所有领域,几乎每个行业都在互联网化、数字化、云化。

“我们将看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大背景下,数字经济对于带动全球经济复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将看到,技术创新,将是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认为,数字经济在经历了从PC的发明和普及,到PC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今天已进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经济新阶段,智能经济将给全球经济带来新的活力,是拉动全球经济重新向上的核心引擎。

当然,“一切皆数字”的时代是商业的机遇,同样也在促进着网络治理的创新去解决数字化过程中的痛点。痛点就是起点,找到信息利用和保证用户安全的平衡,并且有助于数字经济的长远、平稳和高质量的发展。

数字化力量永无止境,乌镇的故事未完待续。

相关热词搜索:数字,5G

上一篇:钢铁行业去产能换“活法”
下一篇:把自媒体当职业,靠谱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