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赋能创新 虚拟现实迎发展

刘 峣    2019-01-14 19:53:46    人民日报海外版

观展者在2018世界VR产业大会产品和应用展上使用VR设备了解航空航天知识。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摄 

 

快速发展的虚拟现实(VR)产业近日再添新柴。日前,工信部公布了《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国虚拟现实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球前列,掌握虚拟现实关键核心专利和标准。

从高大上的黑科技,到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虚拟现实技术产品已经与不同行业融合,在工业制造、文化、健康、商贸等领域发光发热。作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有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质量和效益。

 

5G提供强大支撑

在2018年于中国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和世界VR产业大会上,虚拟现实产业的应用与前景再度成为业内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曾经一度迎来风口,又因资本的低潮发展遇冷,随着技术发展及利好政策频出,虚拟现实产业又看到了回春的曙光。

虚拟现实技术跨界融合了多个领域的技术,是下一代通用性技术平台和下一代互联网入口。虚拟现实产业的飞跃,也离不开技术融合的美美与共。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指出,虚拟现实在过去只是一个新奇有趣的应用,只有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相结合,才能从一个“玩具”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技术”。

即将迎来商用的5G为提升虚拟现实体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业内人士指出,5G的特性与虚拟现实的结合将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5G的超高传输速率和端到端时延的特性,能很好满足虚拟现实技术的要求。而虚拟现实想要真正落地,也需要多元的应用场景和实时的接入,这也依赖于更高性能的5G网络。

AI(人工智能)与VR的融合,同样为虚拟现实开拓了生存空间。美国的研究人员预测,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将在医学、教育等诸多方面重塑未来日常生活和企业运营方式。

更重要的是,虚拟现实只有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才能化虚为实。马云表示,离开实体经济的虚拟现实技术没有未来。不论虚拟现实等技术再流行、资本再青睐,如果不能推进实体业转型升级、不能支持可持续和绿色的发展,这样的技术会变得毫无意义。

产业生态初步建立

据工信部统计,2017年中国虚拟现实产业市场规模已达160亿元,同比增长164%,在核心关键技术产品研发方面取得多项突破。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9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5.3%。

《意见》也为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列出了日程表。在2020年“短期目标”中,《意见》提出,虚拟现实产业链条基本健全,在经济社会重要行业领域的应用得到深化,初步形成技术、产品、服务、应用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

目前,中国虚拟现实产业生态已初步建立,部分技术走在世界前列,近眼显示、感知交互、网络传输、渲染处理与内容制作等关键技术体系已初步形成。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吴胜武表示,在交互技术上,中国解决了VR头盔被线缆束缚的问题,开发出全球首款VR眼球追踪模组;在光场技术上,光场拍摄系统实现了高精度三维建模,精度达到亚毫米级;在终端产品上,国产VR眼镜已经成功应用在“太空之旅”中航天员的心理舒缓上。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华为公司等单位发布的《中国虚拟现实应用状况白皮书(2018)》指出,中国的VR产业处于初期增长阶段。多个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产业布局,已有十余个城市发布专项政策,VR产业地图的板块日益扩大,北京、上海、广州、青岛、成都和福州等地成为中国VR产业发展的热点地区。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在同步发力,积极抢占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例如,地处中部的江西把虚拟现实产业确立为重点培育的新经济新动能,并在产品推广应用、专业人才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多措并举推动创新

业内人士指出,全球虚拟现实产业正从起步培育期向快速发展期迈进,中国面临着同步参与国际技术产业创新的难得机遇。但中国虚拟现实产业在热潮涌动的同时,也显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内容与服务较为匮乏、创新支撑体系不健全、应用生态不完善等。

对此,《意见》明确了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六大重点任务,包括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丰富产品有效供给、推进重点行业应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标准规范体系、增强安全保障能力等。

下一步,中国将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推进示范应用推广、建设产业发展基地、加强产业品牌打造、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促进行业组织发展和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等举措,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天鲲号”完成全部测试 正式具备投产能力
下一篇: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责任重 17省开展林长制改革试点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