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健康 > 正文

在悖论中学习养生之道

三国    2019-12-16 10:04:23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2015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比2000年提高了4.94岁。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长寿的同时,对提高生存质量有了更高要求。 “健康长寿”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如何养生以提高生存质量、实现健康长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坊间的健康高论、养生秘笈不绝于耳,但也泥沙俱下,让我们学到了不少有用知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困惑,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悖论,让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生活中处理好以下悖论,有助于我们学会选择、把握平衡、求得养生真谛。

一、求人与求己。有人主张,“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一切都“顺其自然”、不管不顾、任由它去。同时,道家却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药王孙思邈在《枕上记》中说:“寿夭休论命,修行在个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如果把健康元素按照百分比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父母占15%;环境占17%,其中社会环境10%、自然环境7%;医生占8%;自己占60%。可见,扣除不可控因素,决定健康的主要因素还是我们自己。因此,求人与求己之间应侧重求己。

二、远与近。有人认为,养生之道高深莫测、玄而又玄。为此,求仙问道者不绝于途、代不乏人。同时,也有人认为,大道至简,养生没有那么多玄乎的东西,把握住日常、平常工作生活即是。宋代诗人陆游说:“世人个个求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看,养生就是眼前的事!著名的养生专著《老老恒言》引用宋代张耒的话说:“大抵养生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不过起居寝食之间尔。”养生求安乐,没有什么深远难知的事,只不过在日常的起居饮食上留心就是了。据专家们对若干百岁老人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也就那么几条,如心情愉快、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等。由此看来,养生更应在近处、小处着手,从我做起,重在经常、重在日常。

三、进与出。日常生活中,大家非常重视吃好喝好,关心“进”的方面。很多人在平时餐饮之外还会补充多种营养品。电视上补充维生素ABCD……的广告满天飞,商场里各种营养品、保健品琳琅满目。人们生病后就更加注意滋补了,人参、燕窝、养元膏等等不一而足。同时,也有人非常强调排泄等“出”的方面。比如,谚语云:“要想长生,肠中常清”“要想不死,肠中无屎”,强调人排泄的重要性;医生问诊,首先了解病人的大小二便情况如何;传统中医在保健、治疗方面,既强调服食医药、改善饮食,也使用刮痧、拔罐、针砭甚至放血等泄法以求得“通则不痛”的效果等。可见,对“进”和“出”两方面都应重视,尤其是对“出”这个容易忽视的方面更不可掉以轻心。

四、快与慢(或忙与闲)。随着历史进程的推演,从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的号召下,我们以数字、速度为衡量指标,加快步伐、提高效率、大干快上。忙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特色,每个人似乎天天都生活在“读秒”中。边走路边看手机的随处可见,大家见面第一句话就问近来“忙”得如何。相对于匆匆忙忙、纷纷扰扰的快节奏生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达国家开始流行“慢生活”。这里的“慢”,并非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工作当然重要,但闲暇也不能丢。”“就是因为现在的节奏太快,我们都感觉有点累了,所以才要学着放慢脚步,让自己不至于太辛苦。这样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支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有意识地让自己慢下来,找到新的平衡。虽然很多中国人目前面临着购房、上学、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和焦虑,但“慢生活”的理念可以也应该贯彻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你不能“慢生活”,但可以慢心态、慢节奏、慢速度、慢饮食。李霖灿先生说,“忙是20世纪最可怕的疾病,我们若不能消灭它,它就要来消灭我们。” 我们应该时常问问自己:事情真的急迫到了这种分秒必争的程度吗?如此,人生趣味何在?当然,我们也应该在放下手机之余问问:自己是否过于清闲了?

五、动与静。“生命在于运动”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把人们对运动的重视推到了新的高度。很多人积极投身运动项目,开展各种锻炼,其中一些取得了较好成效,一些因运动过量或方法不当出现了问题。同时,也有人主张“生命在于静止”。诸葛亮在《教子书》中强调“静以修身”,主张通过静养来修养身心。有人认为,龟长寿的主要原因是静、不动,人也应学龟多静才好。一些人进行打坐、站桩等静式方法锻炼。《睡诗》则提出“华山处士如相见,不觅仙方觅睡方”,认为睡个好觉(静)更好。还有人强调动是微动、近乎静止,静而非静、总有动意。如太极拳讲究“静中触动动犹静”,大成拳主张“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生生不已之动”等。总之,动有动的道理,静有静的说法。我们应根据个体的不同生活工作情况,分别侧重在“动”或“静”上下功夫,如长期伏案人员工作之余宜多动、从事较多体力劳动的人宜多静等,以求得动静平衡。当然,无论动、静,都要讲究科学、合理、适度。

六、早与晚。古人遵循四季变换、昼夜更迭来生产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讲究睡眠养生,清代养生家李渔就提出过“养生以睡眠为先”。现代儿歌教导孩子们:“早睡早起身体好”。但是,相对于现代社会已经建立起的一天24小时、一周7天、不分白天黑夜、不眠不休的营业与生产体制,睡眠因从纷繁的世界中抽身修整、不能带来任何效益,本质上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从而被强调生产力的现代观念所排斥,并逐渐受到侵蚀。照明技术和对利润永无止境的追求,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使人类同自然相剥离,睡得越来越晚,十一二点是常事,凌晨一二点睡觉也不鲜见。由于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不高,现代人“睡觉睡到自然醒”成了一种奢望。按照传统中医理论,人在子时(晚间11-凌晨1点)、丑时(凌晨1-3点)、寅时(凌晨3-5点)应熟睡,亥时(晚上9-11点)和卯时(凌晨5-7点)也应处于睡眠中。也就是说,再晚睡也应在晚11点前睡熟(早睡当然更好),以利于体力恢复。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为由授予了3位科学家。他们通过对生物钟的研究,得出了不少重要结论。有人说,这些结论最通俗、最贴切的解释就是“不要熬夜”。

还有其他的悖论,如:饱暖与饥寒,宜遵照“要想身体安,三分饥与寒”的古训来做;劳与逸,应以“不过”为当;还有多与少、取与舍,等等。

北宋邵雍《养生诗》云:“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它告诉我们,对待养生悖论的基本原则就是勿过、适度。

总之,养生上求人更应求己,求己重在日常,日常注意适度,慎勿刻意致“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橘子or橙子 原来真有讲究
下一篇:江西乐安县:下乡进村为困难群众集中办理慢性病证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