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运河生态 重保护也要重建设

申 琳    2019-01-25 15:46:38    人民日报

  大运河,千百年来最大的功用,当为航运之利,其波光帆影、杨柳春风、鱼虾丰美、橹歌飘荡的环境之美,一度为人们所忽略。及至上世纪80年代,河水被污染,变得浑浊甚至黑臭,人们才痛切地意识到:不知不觉美了千百年的大运河,正面临一场环境之劫。

  沿大运河一路行走,曾经的污染令人沉重,眼前的变化使人欣喜。总结其经验教训,两点最是当紧:既要重“保”,也要重“建”。

  “保”,重在严防污染。由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意识淡薄,大运河一度成为工厂的排污渠、城市的下水道。如今,随着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健全,明目张胆的排污行为基本销声匿迹。但是,低端产能尚未绝迹,城市的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能力还需加强,大运河水污染的隐患还在。在北方,已经断航甚至断流的河段,由于常年废弃,部分河道遭到侵蚀、破坏,环保压力更大。

  “建”,重在积极作为。历史上的运河之美,美在自然风光;今天的运河之美,则要注入生态文明的时代内涵。要在保护大运河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大运河生态环境进行必要的修复、更新甚至升级,建设一条生态的河、景观的河,改善两岸环境质量、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与生态的协调、文化与生态的协调值得思考。大运河两岸的产业发展,只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才不致造成新的污染;大运河沿线的生态建设,只有坚守文化遗产保护的底线,才不致开发过度,才能真正守住大运河的千年文脉,护住大运河的千里碧波。

  大运河是连贯的,不能只着眼一时一地。一地治污不力,大运河全线清水或将不保。“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还大运河本来面貌,让运河之美永续,既是一份来自历史的嘱托,也是今人必须面向未来交出的答卷。

 

相关热词搜索:运河 生态 保护 建设

上一篇:北京大兴:穿过森林去机场
下一篇:沙漠中的“绿色长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