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把互联网“最大变量”变成“最大增量”

2019-11-08 13:48:12    经济日报

  在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要发挥信息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大增量”,需要重视互联网、管好互联网、用好互联网。

  重视互联网,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是我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制度变革,需要新的动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推进此项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数字中国建设,就是信息化引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举措,也是我国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重视互联网技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重要作用的结果。

  管好互联网,牢牢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本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框架,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如今,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社会,首先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经过多年探索,目前已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

  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在带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管好互联网,保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运用好互联网技术成果,全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具体来说,就是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加快政务信息化,尤其注重对互联网领域前沿科技在国家治理方面的转化应用。加快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此外,还要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用好互联网,让这些信息社会的前沿科技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动力。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切实举措,更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实践表明,重视互联网、管好互联网、用好互联网是信息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也是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验总结,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世界各国在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国家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作者:北京行政学院 张文君

相关热词搜索: 互联网 变量 增量

上一篇:努力构建和完善中欧班列价值链
下一篇:高等教育改革应更具创新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