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遵义师范学院多方施力助脱贫

杨春凌    2019-07-09 16:43:49    人民周刊网

2015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高校精准扶贫的部署和要求,遵义师范学院重点帮扶桐梓县楚米镇高山村,以智力帮扶、校农合作为抓手,学校迅速成立了精准扶贫及校农结合工作领导小组,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践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的责任和使命。

几年来,遵义师范学院以帮扶高山村为切入口,建立了系统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在党建扶贫、校农结合、服务地方上均有作为和亮点,可以说是地方高校全面融入脱贫攻坚的一个范例。

 

 

校地战略:广泛合作协同创新

桐梓县楚米镇高山村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的乌蒙山区,山高谷深,平均海拔1100米,海拔落差有800米左右。

2015年以前,这个距离县城仅23公里的村子,却戴着省级一类贫困村的帽子,687户2906人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603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为17.14%。

2015年,遵义师范学院与桐梓县人民政府签订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高山村建立了“遵义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和“遵义师范学院产学研实践教育基地”,在农业、教育、科研、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协同创新。

针对高山村方竹笋产业特色,学校投入26万元建成了方竹笋研究实验室、协调20余万元购买方竹笋加工设备,推动方竹笋产业升级发展。高山村作为方竹笋主产地,特色升级发展大大提高了方竹笋销量。

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智力人才高地,遵义师范学院先后为高山村选派了9名政治素质高、工作业务能力强的处科级干部、教授、博士人才到高山村任第一书记或指导产业发展的专家。

在校大学生也投入到这场脱贫攻坚的战役中,他们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到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宣讲活动,为脱贫攻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017年9月28日,“遵义师范学院助力桐梓县精准扶贫校农对接绿色食品供应中心”在学校正式揭牌。

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学校采购高山村及周边农产品278种,蔬菜119种,采购数量323余万公斤,采购金额近1600余万元,2900余名高山村村民真正从中得到了实惠。

学校在遵义市发改、市移动公司、市交通部门等单位的帮助和支持下,为高山村争取到了高山村至夜郎、九坝公路25公里1600万元的通村公路、覆盖高山村八、九、十组的移动通信基站115万元、粮增工程700余万以及干部群众外出学习、人饮工程等近10个重点项目,共获支持经费2604.81万元。

筹资1600余万元25公里的通村公路通车那一天,村民欢呼的声音响彻山间,此前,高山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全村人聚在一起,敲锣打鼓都难以抒发自己兴奋的心情。

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基础的发展,高山村贫困面貌得以极大改善,达到贫困村脱贫标准。目前,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专项评估检查,桐梓县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已经退出贫困县。

在与当地干部群众的调研座谈会上,当地干部群众一致认为,高山村在遵义师范学院的重点帮扶下,三年来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满意度达到94%。

高山村:青山未改村貌已变

“这里的村民与外界相对隔绝,卫生环境脏乱差,没有公路,没有自来水、没有手机信号。方竹笋、土鸡蛋等城里人稀罕的土特产卖不出去。”这就是遵义师范学院驻高山村第一书记罗远峰,2016年4月入驻高山村时看到的场景。

当时,按照遵义市委统一安排,罗远峰被选中,作为学校选派骨干前往该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走访,是罗远峰决心要把高山村贫困原因找到的第一步,为此,他访遍了高山村10个村民组。

住在山脚下海拔低的村民组还好说,可从高山村村委会到山上的村民组只有一条10多年前简单开挖出来的盘山毛石路,这条路,汽车没法走,只能靠摩托车或三轮车,十多公里的路程最快都要三小时。为了抄近路,罗远峰上山经常需要跨越2个乡镇、4个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狼狈不堪。

就这样,通过不断的走访,罗远峰很快总结出了高山村贫困落后的原因:

在观念上大家还有等、靠、要的思想;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地方没通公路,没有通讯信号,甚至部分地方连吃水都是难题;因为缺少教师,村里唯一的教学点还在采取“复式教学”,几个年级混在一个教室由一个老师上课;除了传统农业,这里的方竹笋已具有一定规模,产业过于单一。

找准了问题所在,罗远峰开始频繁奔波于高山村、学校和市、县、镇三级政府间,向学校汇报,向政府要资源、要资金。很快,这些困扰了高山村多年的问题开始一一得到解决。

罗远峰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精准扶贫政策作为敲开高山村村民心扉的敲门砖,充分发挥高山村63名党员的引领辐射作用,让他们带头学带头干。他组织高山村村组干部、党员、致富能手、贫困户代表到附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点参观学习,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开阔视野,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

以前的高山村村民与当地的干部关系十分紧张,村民见到干部都很冷漠甚至躲避。可记者的车载着罗远峰走在高山村的盘山路上,一路遇见的村民都热情地透过半开的车窗招呼罗远峰:“罗书记,去家头坐。”

早已过了采摘方竹笋的时节,眼看着路边过密的竹子挡了路,村民也是自发清理,和以前各扫门前雪的景象大相径庭。

2016年8月,罗远峰来到高山村仅4个月,村委会通往海拔1600米的那条盘山路正式动工扩建,汽车终于可以随时载着高山上的村民、载着高山上的方竹笋去到高山外的世界,3小时变成了半小时。

 “第一次跟着罗书记去学校汇报修路的事,我们都没敢多想,想着能帮我们把上山的十多公里修好就不错了,可两年时间,我们扩建硬化的公路有70余公里,不仅上了山,通了组,还出了村。”一说到遵义师范学院帮扶高山村带来的变化,村支书吴如仲感恩路给了高山村希望。

同样在当年8月动工的,还有高山村银福小学,那个坚守在海拔1600米高处的教学点。

11月28日,冬日里难得的晴天,汽车刚兜兜转转地爬到山顶,远远就听见银福小学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奔跑的脚步声、不是很整齐却很响亮的读书声,回荡在山间。

原来仅有的几间破旧教室,如今扩建成三栋小楼,教室、图书室、办公室、教师宿舍一应俱全,4名特岗教师的加入,让各年级的孩子能够不受影响地投入自己的课业。2年时间,这里变化巨大,教学成果已在全县教学点中排名第一。

遵义师范学院组建了教授、博士服务团,先后多次奔赴高山村开展调研,为高山村的产业调整进行了科学细致的规划、指导。

一、四、五组沿着溱溪河,适合发展乡村旅游,50户乡村旅馆应运而生,看着到高山村避暑旅游的火热场景,房开商也被吸引前来开发避暑地产,为高山村的旅游服务业打开了大门;二、三组引进何首乌种植基地,贫困户仅务农收入就达到18万元;六、七组引入辣椒及莲藕产业,覆盖贫困户31户107人,仅务工收入就超过30万元;八、九、十组位于高海拔地带,这里有连片的方竹林,在16000亩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建,改进了加工工艺,年产值达到650万元。

校农结合的农产品采购大货车也开进了高山村,村里的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学校。学校将西区学生一食堂蔬菜采购工作交由高山村供销社组织实施,5个月实现采购量16万斤,采购金额34万余元。学校又把设在学校内的绿色农产供应中心交由高山村供销社直接经营。

高山村的变化,不仅只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从152户603人到26户72人、贫困发生率已锐减至2.14%,更是高山村的第一书记带领党员和村民甩开膀子要脱掉贫困帽子的激情斗志,就像银福小学新修的屋顶,被阳光一照,愉悦而动人的光芒随之闪烁。

 

 

服务地方:铸造专业专家团队

在高山村村口一片几十亩的菜地边,陪同采访的遵义师院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校农结合”试验田,这块地种出的蔬菜总是不尽人意,产量上不去,甚至长着长着就蔫儿了。学校领导和专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专家来此测查,综合“诊断”后发现,这块地的碱性太重,得综合治理后才利于蔬菜种植。

记者这才知道学校有个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专家服务团队,在随后的多次采访中,了解了团队的全貌。

据介绍,该团队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遵义师范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指引,着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着力助推遵义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为此,学校成立遵义师范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委员会,委员会下辖8个专家服务团队,分别为:扶贫攻坚与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特色轻工与高端制造业、全域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教育培训、艺体繁荣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区建设与现代服务业、绿色发展与大健康产业、大数据产业。各团队可相互交叉,也可根据需要增减,一切依服务对象需求而定。

 “在专家服务团队成立之前,学校也有类似的专家零散服务地方,但由于没有整合,没有形成合力,所以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服务效果。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新的选择,关乎高校的定位、改革和发展。”遵义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洪涛有着丰富的地方政府工作经验,履职高校后,一直在思考怎样架设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桥梁,让有着160多名博士、数百名专家教授的遵义师范学院的高层次人才为地方所用,这才算是放大了人才的使用效率,使这所生于斯长于斯的高校有更多“反哺”地方的机会。他说,更重要的是,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谱写脱贫攻坚的大文章中,高校的价值和影响力将获得提升,这是机遇是挑战,也是成立服务团的初衷。

在遵义师范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专家团队资料上,记者看到,上面既有每一个团队的服务范围和方向,也有专家信息一览表,还有部分专家的简介和照片,8个团队覆盖了全校近200多名教师,这还不包括每个团队所带的学生团队。力度不可谓不大。

隋常玲教授的研究方向是作物栽培和新型肥料研制及应用,她对应服务的团队为“扶贫攻坚与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服务团队”。她年纪不大,眼神专注,身上有着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特有的知性干练。她的团队服务贵州省相关企业20余家,研究成果在贵州省40余个贫困县市乡镇进行示范推广,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及生态效益。

除教师身份外,隋常玲的“头衔”还有:遵义市新型生态肥料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国家级肥料配方师、国家级花卉园艺师、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遵义市科技特派员。这些年所获荣誉:贵州省第十四届“青年科技奖”、贵州省五一巾帼标兵、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优秀教师”获得者,遵义市市管专家隋常玲她用自己所学留下美誉无数,她用大爱书写最有价值的青春记忆。

像隋常玲教授一样积极服务地方的遵义师范学院教师还有很多,如获得遵义市服务地方经济特别贡献市长奖的刘衍民教授,助力遵义海龙屯“申遗”的陈季君教授,深入乡镇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市级讲习员吴儒忠副教授,等等。

遵义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大忠表示,服务地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已有制度保障,还有些新情况也已在动议之中。

他进一步表示,脱贫攻坚、校农结合、服务地方等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全面小康目标实现之前还是之后,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倾力投入,这项大课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甘肃省加大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救治力度
下一篇:四川大竹:“能人助村”计划 赋能乡村振兴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