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高职扩招引发另类思考 学生兴趣应怎样呵护

2019-06-03 20:05:17    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高职扩招的另类思考 怎样呵护学生的兴趣

  据《钱江晚报》报道,杭州有个上六年级的男生小胖(化名),每天放学回家后,他不是去上兴趣班或者玩耍,而是立马回家给全家做一顿丰盛的晚餐。这个习惯从小胖上三年级开始至今,已经持续了3年之久。不过,小胖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很糟糕,从三年级开始一直是班级倒数第一。六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考试,他只得了1分。对此,小胖的父母感到非常的焦虑。

  也许,出于习惯的原因,平时看多了职业教育方面的新闻和报道,笔者首先就想到了职业教育。按照这个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既有做菜的“本领”,又有服务家人的“爱心”,如果他进了一所厨师培训学校,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厨师,而且,只要将自己的厨艺训练成一种专业“技能”,一辈子都会有饭吃,并不需要担心失业的问题。面对孩子自发地表现出对“做饭”的兴趣和爱好,我们更应该好好呵护,而不是把它给扼杀了。

  可是,转念一想,自己恐怕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也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转变。更重要的是,在我们这个注重学历、看重出身的社会现实下,只有文化成绩好,只有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才能找一份算是较为体面的工作。在这样的社会情境和思维模式的定势下,作为父母因此而备感焦虑,这也是最正常不过了,因为我们打心底就认定只有学习好才是正事,因为喜欢“做饭”而就去当个“厨师”,那也是实在无法选择之后最无奈的“备胎”。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新闻案例,恐怕就折射出我国当前整个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尴尬。笔者想,职业教育尚缺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可,也许在于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还是缺乏一种对“技能”的敬畏和尊重,“职业不分贵贱”更多的是一种呼吁,相较于“蓝领”,多数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做“白领”一族。

  毋庸讳言,理想的教育生态应该给学生更多自由的选择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本应该是并重的,选择做大学教授和选择做一名厨师,在本质上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然而,现实是职业教育仍然是不得已的一个选择。

  当然,过多的抱怨并不能改变这个社会现实,社会也不会是一下就能改变得了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总是需要一步一步地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要想真正赢得社会的认可,就只能在夹缝中主动去寻求立足之地。

  要知道,一个巴掌拍不响,当前职业教育不被社会所认可,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其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标准,还有很多的职业院校无论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质量上都乏善可陈,并不具备特色和品牌效应。换言之,很多学生即使进入了职业院校,也多是在混混日子,学无所长,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增值”。

  其实,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很多学校的生源质量大多都是像开头新闻中所提到的那个“小胖”一样,文化学习上可能并不擅长,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他们在某一方面都保持着一种兴趣和爱好。那么,我们的职业院校又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将这些低分数的学生都培养成某一方面的专才?

  眼下,当高职扩招100万成为人们奔走相告的头条消息时,除却生源到哪里去找这个难题,更应该关注的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呵护好那些进校的学生们的兴趣和爱好。换句话说,高职教育能否拿出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不仅要帮助学生们去发现、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更要将这种兴趣和爱好锤炼为一种过硬的技能和本领,这才是职业院校的本职工作。

  对职业院校而言,抱怨生源差、学生文化水平差,根本无济于事,也只会陷入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怪圈无法自拔。其实,从发现特长、培养技能这个角度来说,和普通教育中的“应试”不同,职业教育更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个性,以关心学生成长为重心,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有“两把刷子”,真正提升教育手段和质量,把很多应试教育的“弃儿”,也能塑造成某一方面的“人才”,这也是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抓手”。

  总之,高职扩招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高职教育要想赢得社会的认可,除却呼唤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也应该苦练教育的本领和功夫,以自身的内涵和品质,拿出实实在在的教育质量,给家长和考生们更多的信心和依靠,通过“技能”点亮那些在文化成绩上并不突出的学生们的人生。(若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打造主客共享的生活空间 夜间经济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下一篇:运用新技术满足新需求 体育消费催生不少“新花样”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