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多地普惠金融错位发展 区域金融改革加速推进

2020-10-16 09:14:58    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多地普惠金融错位发展 区域金融改革加速推进

区域金融改革持续深化。日前,《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和《山东省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正式印发。至此,全国范围内经国务院批准的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扩至五省七地,形成了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格局。除了普惠金融试验区,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以及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区域金融改革也在加速推进。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运用好区域改革试点这一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按照“成熟一家、推进一家”的原则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积极服务支持乡村振兴、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等国家宏观政策大局。

2015年底,国务院专门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把普惠金融上升到国家金融发展战略的高度。2016年12月,《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印发,兰考县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此后,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惠金融区域改革试点。截至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的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共有七个,分布在五省,包括河南省兰考县、浙江省宁波市、福建省宁德市和龙岩市、江西省赣州市和吉安市、山东省临沂市。其中山东省临沂市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其余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

“我国地域差异很大,在农村层面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更大,如果在全国推广统一的改革模板,就会面临较大困难,而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探索差异化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则更加符合国情。”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他还说,对于普惠金融而言,近年来,普惠金融领域已经出台了很多总体监管政策,但各地需要支持的普惠金融主体不同,支持重点也不一样,区域性试点更能助推整体政策在不同地区更好地落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个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因地制宜,改革方案侧重点各有不同。以兰考县为例,河南兰考县是传统农业县,也是我国县域经济典型代表,兰考试验区建设紧紧围绕“普惠、扶贫、县域”三大主题。三年多来,兰考试验区已初步形成了以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以普惠授信体系、信用信息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兰考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数字普惠平台建设,据人民银行上述负责人介绍,截至2020年7月末,平台上线了200余家商业银行(含分支行)各类信贷、理财、便民支付缴费等普惠类产品超1900款,上线20家银行230款信用卡产品,远超兰考县九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产品数量。

“一平台四体系”兰考模式通过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共同发力,较好解决了农民贷款难、信息采集难、风险防控难等问题。“2018年4月,我被评为3A信用户,顺利借到了第一笔10万元贷款,还是免息的。

我拿这笔钱买了点老房梁,做生产琴板的原材料。”河南省兰考县堌阳镇范场村农户徐雨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他现在是5A信用户,贷款额度也提高到了30万元。

除了兰考试验区,其他金融改革试验区也各具特色。据上述人民银行负责人介绍,福建省宁德市和龙岩市,江西省赣州市和吉安市同属革命老区和贫困落后地区,试验区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发展的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推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和振兴发展,为金融支持贫困地区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探索积累经验。浙江省宁波市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小微企业众多,试验区建设侧重探索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及小微企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上述地区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有利于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金融改革格局,为全国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通过小范围试点来验证改革和创新举措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然后复制推广,体现了区域金融改革‘以点带面’的意义。”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兰考模式”为全局共性问题探索和总结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和做法,改革经验已在河南全省推广。上述人民银行负责人也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运用好区域改革试点这一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按照“成熟一家、推进一家”的原则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积极服务支持乡村振兴、民营小微企业发展等国家宏观政策大局。(记者 张莫 实习生 王惠民)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企加力高质量发展 改革红利提速释放
下一篇:外贸增速转正彰显中国经济韧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