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黄旭华:“核潜艇”一样的人生

2020-01-19 09:52:24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月10日电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船舶集团所属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研究员一同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黄旭华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是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先后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为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把一生献给科研,没有一天曾离开

隐姓埋名30年,黄旭华的一生也如“核潜艇”一般,默默地“潜伏”着。直到近几年,黄旭华的名字才为外界熟知。

“我们的核潜艇研制始自1958年,一直到2018年我离休了,我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核潜艇这个项目。”谈起与核潜艇一生的缘分,黄旭华饱含深情。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真正成为了黄旭华一生的写照。

有人问他在核潜艇研究上工作那么多年,为什么一心一意没有改变过?他的回答是:“我们搞科研的,如果你不把心装到里面去,你很难出成果的。要把自己的一生放到科研工作当中去。”

 

从零开始,60年的坚守

中国为什么要造核潜艇?黄旭华解释道:“有一句话说‘要反对原子弹战争,你必须首先要拥有原子弹’。我还想补充一句:你有了原子弹,必须还要拥有核潜艇。”拥有核潜艇意味着面对核打击,可以有能力进行自卫反击。

然而核潜艇不是想造就能造出来的。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想要拥有核潜艇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核潜艇它是反应堆、导弹、潜艇三套马车共同拉动的。技术牵涉面很广、要求很高。”据黄旭华回忆,自己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国的工业技术以及生产能力,严格来说是不具备研制核潜艇的基本条件的。

“然而更大的困难是:我们没有专业人才,一个也没有。”黄旭华说,在这个领域,当时我国没有一个从国外回来的人才,都是“土包子”。同时,他们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匮乏。“核潜艇的知识我们一无所知。没有人见过,学校也没有这个课程。”另外,在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之下,研制人员手上也没有任何有关核潜艇的技术参考资料,更没有外国专家可以指点迷津,完全是要靠自己的努力从零开始。

 

靠玩具模型“起家”,铸造大国重器

如今,黄旭华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核潜艇,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国外的严密封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一个又一个顶尖的技术难关,从无到有,一步一步的发展起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壮大起来。”

这是怎么做到的?黄旭华回忆,当时,研制人员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发动所有相关人员从报章杂志里找材料,再经过研究、整合,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然而,找得到的资料不是零零碎碎,就是真真假假,“全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

当时,正好有两个人,一个从美国、一个从中国香港,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导弹核潜艇的儿童玩具模型。玩具很仿真,板子可以掀开,掀开后里面密密麻麻的设备。“我们高兴极了,把它们装了拆拆了装,发现这两个模型的具体情况跟我们收集来的资料汇成的美国核潜艇总体一样。我们就有信心了。”黄旭华说。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关键的核心技术买是买不来的,要是要不来的,求也求不来的,都得靠自己。”黄旭华总结说,特别是今天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时候,不可能一帆风顺,前路往往是障碍重重、风险很多,因此更要有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勇气。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曾庆存:一生都在“大闹天宫”
下一篇:90后大学生村官的"疫"不容辞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