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戴爱兰:守护“白衣战士”的“老兵”

孟歆迪    2020-03-25 10:20:07    光明日报

“前线”总有她。

参与过抗击非典、汶川地震救护,又驰援武汉一线。戴爱兰,一名每逢危难就挺身而出的“老兵”,一位“身经百战”的女护士。

“忠诚于自己的岗位。”这是2003年,上海首例非典病患在上海第四人民医院被发现,她进入隔离病房两周救护SARS病人时说过的话。

“是党员就该冲在前面,这是本分。”这是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积极投身到灾区救护工作中时的心态。

作为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门急诊总护士长的戴爱兰,见多了生死,却比别人更珍惜生命——她时刻铭记着救死扶伤的真正意义并将责任扛在肩上。

2020年春节前夕,她早早就买好了车票,准备回老家过个团圆年。可当她得知正在招募驰援湖北医务人员的消息后,不假思索地退票、请缨:“我报名,我去。”大年初四,戴爱兰就跟随上海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接管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的一个ICU和两个重症病区。

这次参与一线抗疫,戴爱兰的身份很特殊。作为这批医疗队中资历最老的护理人员之一,她成为一名院感防控工作者,保护一线医务人员的护士。

医生护士在保卫患者的生命,她负责保护这些白衣战士的安全。临危受命,她深知责任重大。

“每天我就站在清洁区门口,所有人员进入病房之前都要再检查一遍,防护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检查,完善,再检查,再完善……一天下来,戴爱兰要把关100多次。

对戴爱兰来说,平平安安把医务人员带回家,绝不是一句轻松的口号。预案要做细,工作要做实,“医院给分了13个休息室,但我们有148人,大家工作时间都不一样,要科学分配;从清洁区到缓冲区,再到隔离区,工作服怎么穿、口罩怎么摘,要统一规范;对一些大大咧咧的年轻护士,还要反复培训、指导他们的操作……”她知道,院感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此时此刻,再微小的纰漏都可能带来无法预计的影响”。

有一天,ICU两个同批护士同时测出有发烧症状,戴爱兰急得不行——如果真的感染了新冠病毒,一人“倒下”可能就意味着一批医务人员被隔离。前线医疗资源本就珍贵无比,更何况这是自己的同事、朋友。好在虚惊一场,戴爱兰也松了一口气。

凡事早准备、早预防,是戴爱兰23年来一线护理工作的经验,也是她的工作习惯。她总是提前半个小时上岗,查看器械消毒、个人防护消毒情况,准备防护物资,一步步将“院感无小事”的准则落到实处。

“她有超强的责任心和执行力,对实现医务人员零感染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这样评价戴爱兰。

“我们不能苛求把工作做得多么伟大,只求把工作做得更好。”这是此次“上前线”戴爱兰对自己说的话。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与天地对话:好奇心驱动,无问西东
下一篇:书柜里的“丰厚遗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