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宜居乡村更有生命力

郁静娴    2020-01-10 17:48:59    人民日报

  乡村振兴要补短板,但也不能简单套用“模板”,不能追求乡村和城市一个样,而是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好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

  

  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开弦弓村采访,村里的两处细节印象深刻:一是每户人家房前屋后都留有一小块菜地,供自家种菜;一是新村建设不搞“一刀切”,有的废弃老屋也没拆,而是被统一规划、修缮一新,改成了文化礼堂。漫步在村里的小巷,处处能感受到自然淳朴的乡村气息。

  按说苏南地区是工业化城镇化起步较早的地方,这里寸土寸金,这些土地搞开发岂不是效益更大?村干部直言,不管经济多发达,村里人住得宜居才是硬道理。正因为守住这个原则,这些年村里不搞大拆大建,留住乡村味道,成了周边游客纷至沓来的乡村旅游点。

  现实中,这样的坚守不容易。时下特色小镇建设很热,有的地方把村庄当景区来谋篇布局,一味模仿复制,民俗文化街灯笼高挂,清一色的仿古建筑,出现“千村一面”,不仅没能发展起旅游业,反而挤占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资源;有的简单套用城市思维,村里的楼房越建越高,村民种地不方便、买菜不方便,幸福感、获得感没能跟着上去。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乡村,如何让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这是一个新课题。一个科学严谨的规划,可以规避村庄发展误区。乡村规划要着眼补短板,但也不能简单套用“模板”,不能追求乡村和城市一个样,而是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比如村里发展什么产业、建什么风格,必须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有好的生活环境,有稳当的饭碗,这样建成的乡村才会更宜居。

  乡村的魅力在自然。各地农村千差万别,千百年来形成的村落空间,有其独特的风格。建设美丽乡村要千姿百态,尤其要尊重农民意愿,努力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一位乡村设计师曾讲述她的经历,每参与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她都要入住村落,亲自感受日升月落,聆听风吹鸟啼,改造方案从普通村民的视角出发,从实际出发,多听听农民意见,重视居住者的诉求,把规划做实做细。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要让乡村有人气、有文化、有温度。在湖北秭归天池垭村易地搬迁点,有关部门专门绘制了村民过去生活场景,美了新村,更慰藉了搬迁后村民的乡愁,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欣欣向荣的田园风光人人向往。科学规划,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相关热词搜索:宜居 乡村 生命力

上一篇:“乡村振兴还得靠年轻人”
下一篇:《2019中国电商兴农发展报告》:“拼农货”直连城乡需求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