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吉隆边境的清代军事遗迹

黄卫来    2020-03-26 11:25:16    学习时报

当地藏族同胞为清军墓敬献的哈达(乡村振兴专干朗萨供图)
 
招提壁垒(朱文德、罗加洪供图)
 

吉隆是西藏日喀则的一个边陲小镇,也是著名的“喜马拉雅五条沟”之吉隆沟沟底。吉隆得名,传说是在公元8世纪时,赤松德赞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大师途经吉隆沟,见此地山清水秀,溪流中河水洁白如乳,溪底上卵石光洁如玉,不胜感慨,欣然命名此地为“吉隆”,藏语意为“舒适村”“欢乐村”,以表达无限赞誉之情,从此,“吉隆”之名流传至今。
  虽然从吉隆沟到拉萨有近800公里的路程,且山拦水阻,但因为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在这里打开了一个缺口,吉隆自古以来就是西藏沟通外界的主要交通孔道。被誉为“外交家、旅行家”的王玄策曾数次从吉隆出使印度,并在这里留下“大唐天竺使出铭”碑刻和“一人灭一国”的历史传奇;尼泊尔的尺尊公主、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大师等都是从吉隆入藏,书写了中尼交往的历史佳话,开拓了恢弘灿烂的佛陀之路。
  当然,既然是交通要道,除了友好交往,有时战事也难以避免,在吉隆,也曾发生过数次抵御外敌入侵的战斗。最近的是清朝乾隆年间,廓尔喀人两度入侵西藏,意图抢掠西藏遍布各地的喇嘛庙的财物,第一次以议和告终,但不甘心的廓尔喀人次年以更大规模再次入侵西藏,藏军虽顽强抵抗,但仍难以有效抗敌。于是,西藏地方政府请求清廷派兵驰援,乾隆皇帝命令大将福康安同参赞大臣海兰察率领清军支援当地藏军,并将廓尔喀人驱返喜马拉雅南麓,成功收复吉隆,甚至还反攻至廓尔喀首都。也因此,在吉隆边境,遗留下了许多与清军有关,或者传说与清军有关的人和事。
        招提壁垒
  “招提壁垒”石刻位于吉隆镇至吉隆县城宗嘎镇公路10多公里处东侧,距地表高约32米,字体为行书,从右至左书刻“招提壁垒”四字,每个字约50厘米见方。最初字面用红颜料描涂,形成白底红字,显得极其醒目,后因年深日久已褪色。石刻题铭被宽约5厘米的边框圈在里面,左右边框和底部边框都呈直线状,顶部边框状如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段波浪,中间部分最高处向上突出呈桃尖状。在“招提壁垒”石刻的四周,还刻有藏文的六字真言遗迹和其他的一些图案。
  清代有关资料曾对“招提壁垒”石刻有过记载。如清人黄沛翘撰写的《西藏图考》之《西招原图》中,在檫木卡至吉隆路线图里,便在图中的崖壁上标有“招提壁垒”题铭。该书《续审隘篇》篇中还记载:“定日西八站至济咙,计有莽噶布堆官寨、洋阿拉山、巩塘拉山、宗喀城、灵瓦昌峡、察木卡山梁、招提壁垒、邦馨,亦皆天然厄要。”说明石刻至少在清代已经存在。
  从地形上看,石刻所在的山间通道是吐蕃古道上通往中尼边境的险关要道。关于“招提壁垒”,有三种解释流传:一是清代对石刻所在山峰的称呼;二是清代在此地驻军的部队番号;三是清大将福康安打败廓尔喀人,刻字以彰显功绩。许多专家认为,石刻所在是清军反击廓尔喀人入侵取得胜利的主要道路,在这里刻字以彰显功绩的说法更容易解释。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说明“招提壁垒”石刻与乾隆时期清军联合藏军抗击外敌入侵有关。对于吉隆而言,“招提壁垒”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反击外敌入侵、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历史见证。
       清军墓
  清军墓同样位于吉隆镇至宗嘎镇的公路东侧,离吉隆镇5公里左右,比“招提壁垒”石刻离得更近一些。墓址在公路上方的一个二级台阶上,看上去每一座墓都和内地修建的坟墓差不多,且排列整齐。清军墓也称108塔,据说是因为总共108座石丘或者石塔。每横排用大小不等的石块垒砌成10—12个石丘,现有12竖列。因为过去的年代,人们还没有文物保护意识,紧邻公路一侧的第一横排,因取土破坏,现在只存石丘2个,其附近散布着明显的用来垒砌石丘的石块若干。108座是当地群众对这一遗址的口碑传说,其实当时可能更多。由于200多年来的自然风化,以及人类活动等等的破坏,有一些已经在时光的岁月里消失了。
  对于这些石丘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当地也有不同说法。一个说法是莲花生大师从尼泊尔途经此地入藏传教布道时,见此地山水险恶,有凶邪之气,于是启动神功,在一夜之间修建了108塔,以镇邪恶,从此此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个更“现实主义”的说法是,福康安率领的清军在当地征战廓尔喀军队时,有不少将士战死。因为山高路远,无法将他们的遗体运回内地,于是,就把他们集中安葬在这处高地,并且以石块垒砌,留作后世纪念。
  考虑到清军与藏军曾在此地联合征战入侵的廓尔喀人,战死清军墓地的说法当然更可信一些。
       达曼村
  在清军墓的北侧山下,有由几十栋排列整齐的新房构成的新村,新村靠公路一侧立着一块牌子:上书“达曼村”。村里人的五官轮廓和附近的藏族人并不一样,尤其是眼睛,深而蓝,一看就是南亚人的模样。
  他们叫达曼人,确实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的来历可追溯至公元18世纪末,也就是福康安率清军抵御廓尔喀军队入侵的战斗。被福康安率领的清军打败后,一部分失散的廓尔喀骑兵留在了吉隆一带,达曼人就是廓尔喀骑兵的后代,“达曼”藏语意为“骑兵”。
  在2003年以前,达曼人是一支居无定所的漂泊人群,生活贫困,主要混居于吉隆镇的萨勒、扎和、吉甫三地。因长期生活在藏族周围,达曼人的生活习俗深受藏族影响。他们在服装和语言上已经“藏化”,与藏族通常难以分辨,唯一的区分就是眼睛的蓝而深,鼻子高挺,尽管高原生活环境使肤色呈深棕色,但却怎么也掩饰不住白色人种的长相。达曼人原来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因为200多年来长期与藏族混居,他们基本都会说藏语,有的还会一点普通话,而达曼语现在会的人已经不多。
  2003年5月26日,对于达曼人来说,绝对是个可以载入史册的特殊日子。这一天,他们正式加入中国籍,成为了“最年轻”的中国公民。从此以后,他们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怀,结束了居无定所的日子,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两年,政府又统一给他们盖了新房,就是我们看到的达曼新村。除此之外,他们也有了土地和牲畜,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村民的生活状况相差不大,主要收入靠打工,都是修路、盖房之类的力气活。以前村里的年轻人基本没有上过学,如今适龄儿童全部免费上学,自己不仅不花一分钱学费,学校还免费给学生发衣服。不到200人的达曼村,不仅已经有了10几个高中生,甚至还有了达曼人的第一代大学生。
  由于达曼人长期没有国籍,没有任何生产资料,靠做背夫、铁匠、打杂维持生计,所以相对来说各项技能都比较缺乏。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当地政府把他们组织起来,根据他们的特长,集中培训铁器打造和藏毯制作技艺,并且在村里建立了手工业合作社。这些年,到吉隆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的达曼铁器和达曼藏毯也已经有了一些销路。但由于这些手工业品制作太过粗糙,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都不高,卖不出好价钱。未来如果能很好地把“达曼”这个品牌打起来,注册“达曼”商标,专营“达曼”手工铁器与“达曼”手工藏毯等工艺品,并且能把有关达曼人的简单历史放进产品的说明书里,就能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些达曼特产了解达曼、喜欢达曼。另外,手工并不是粗糙的代名词,产品生产要精益求精,每一件产品都要精雕细刻,要尽早把产品附加值提高。只有这样,达曼人才能更快地富裕起来,更好融入祖国大家庭。
  吉隆边境富有清朝气息的3处著名景点,不仅有难得一见的边寨风情,也为来访者传达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天天讲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3处地方就是最好的印证;我们讲中华民族一家亲,这里就是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课堂。乾隆时期的金戈铁马和马蹄声已然远去,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需要包括汉族人、藏族人、达曼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奋斗和坚守。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们应当抓紧对“招提壁垒”石刻、清军墓、达曼人相关的资料进行勘测、收集、整理和研究,以更好地向公众展现和讲述边境上曾经发生过的英勇故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人类是如何抗击鼠疫的
下一篇:陕西商洛崖墓见证延续1800多年的崖葬习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