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芦荡火种”铸丰碑

袁鼎    2021-04-27 16:34:21    苏州日报

沙家浜位于江苏常熟南隅。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一带是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新“江抗”的诞生地,新四军后方医院的所在地,留下了许多革命遗迹和斗争故事。

走进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入口处矗立着一面巨大的花岗岩照壁,上面镌刻着这样一段文字:“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即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这是1990年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重游战地时写下的题词,总结了这片红色沃土的光荣和过往。

置身《芦荡火种》沉浸式实景演出现场,耳边传来“摆出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砌起七星炉,全靠嘴一张……”的优美唱腔,经典的“智斗”唱词,瞬间唤起人们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广场上的“军民鱼水情”雕像

一段红色传奇演绎鱼水情深

1939年5月,由叶飞担任团长的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从茅山来到常熟,集结在阳澄湖水网地区,以芦苇荡为掩护,开展游击战争。

当年10月,“江抗”西撤并准备向苏北发展时,在沙家浜地区留下了刘飞、夏光等36名伤病员和后方医院。在艰苦的环境中,军民团结一致,打击日寇,共同演绎了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红色传奇。

伤病员留下后,沙家浜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子弟兵。水上行军,老百姓争着划船上前线运送伤员;后方医院药品和医疗器械短缺,老百姓用自己织的土布,煮软消毒后作为绷带,用竹子自制镊子。当地百姓还在芦苇荡水道里打上木桩并绑上石头,让大量日军汽艇搁浅……峥嵘岁月中,伤病员依靠人民群众和地方党组织的掩护和帮助,以芦苇荡为天然屏障,坚持斗争,粉碎了日伪“扫荡”。

1939年11月6日,夏光等人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重建“江抗”部队,也就是新“江抗”。

1940年4月,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派谭震林到东路领导全面工作。谭震林一到常熟就组织召开了“徐市会议”,成立东路军政委员会。谭震林传达了中共中央和东南局、新四军军部及江南指挥部的指示,并确定了以苏常地区为基地,东出昆(山)嘉(定)太(仓),西入(阳)澄(湖)(无)锡虞(西),直至继续向东、向南发展,大刀阔斧地创建和扩大东路抗日根据地的基本方针。

东路军政委员会成立后,在“江抗”“民抗”控制区掀起了群众性的红五月运动,纪念“五四”“五卅”等,向群众宣传抗日主张,激发爱国热情。其时,青浦、嘉定、昆山的抗日武装击破日伪“大扫荡”后,突围到达常熟,东路指挥部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充实武装力量。到1940年6月,苏常地区新参加主力部队的有600多人,参加地方部队的有250多人,至1940年底,东路主力武装发展到3000多人。

沙家浜芦苇荡

一部红色经典传唱大江南北

苏常太地区群众用生命掩护伤员的光荣事迹,经过文艺创作,已为后人熟知。从沪剧《芦荡火种》,到京剧《沙家浜》,再到锡剧版、豫剧版……沙家浜的故事,传唱大江南北。

1957年,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前夕,伤病员之一、曾任解放军第20军首任军长的刘飞将军应《红旗飘飘》编辑部之约,在莫干山疗养地抱病口述,由夫人朱一、秘书高松记录整理,写成了长篇回忆录《火种》。1961年,刘飞选取《火种》中的有关章节取名为《阳澄湖畔》,相继发表在《萌芽》和《雨花》杂志上,引起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关注。同年,曾任新华社随军记者、在淮海战役战场采访过刘飞的军旅作家崔左夫历经两个多月采访,根据这段历史写出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

据此,上海沪剧团改编创作沪剧《芦荡火种》,并送刘飞审阅。《芦荡火种》在上海甫一公演,便受到了热烈欢迎。随后的3年时间里,剧本又进行了3次修改。修改后的《芦荡火种》成为当时上海沪剧团建团历史上连续演出时间最长、上座率最高的剧目。

1964年1月22日,沪剧《芦荡火种》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随后,北京京剧团将其改编为现代京剧。1964年7月23日晚,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毛泽东在肯定《芦荡火种》的同时,也就剧本的进一步修改提了几点意见,并建议剧名可叫《沙家浜》,因为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就这样,剧本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修改,于1965年3月重新公演。从此,红色经典《沙家浜》响彻神州大地,传唱至今。

一张红色名片续写时代华章

红色经典《沙家浜》唱得响亮,当年由新“江抗”发展起来的革命队伍也茁壮成长,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雄师劲旅。

历经战火洗礼,这支部队始终高擎“沙家浜”旗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战绩:挺进四明山,创建了浙东抗日革命根据地;转战华东、逐鹿中原,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勋;从抗美援朝,到解放一江山岛,再到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部队先后涌现出了“叶挺连”“尖刀连”“铜墙铁壁连”“抗洪抢险英雄部队”等光荣集体和一批战斗英雄,不断赋予“沙家浜”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锻造红色名片,续写时代华章。

近年来,沙家浜充分挖掘宝贵红色资源,把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故事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为常熟这座江南文化名城增添了闪亮的精神财富。

当年的战场,变成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当年的故事,打造出《芦荡烽火》《智斗胡司令》两个大型实景剧,成为重温那段历史的红色课堂。

如今,沙家浜每年吸引200多万人重走“江抗”路、感受鱼水情;开发的研学游、党性教育等新课堂,走出了一条“红绿结合、以红促绿”的旅游新模式。

今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再次对展陈内容进行优化,并将于“七一”前夕正式亮相。

82年风云激荡,82年耕耘播种,82年奋斗不息。沙家浜,在战火硝烟中写就传奇,在艺术舞台上成就经典,在红色水乡赓续辉煌。

身边人说——

“她的光辉形象,永远在我心中”

金耀良(“阿庆嫂”原型之一范惠琴外孙、常熟市新四军研究会秘书长)

我的外婆范惠琴自幼在横泾镇老街长大,后嫁到阳澄湖北岸的泗泾村蒋家,外公蒋志华毕业于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系。

1939年初,外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抗日民主政权横南乡妇女主任。“江抗”东进时,外婆家成了新四军的地下交通站、联络站,先后掩护和接待过谭震林、温玉成、夏光、张英、任天石、冯二朗、吴冷西、周波、李正廉、周朗等“江抗”和地方党的领导人。外婆还发动妇女群众做军鞋、护理伤病员,发行《大众报》传递情报等。由于工作积极,1940年12月26日,她当选为县妇女抗日协会执行委员。在日伪“清乡”期间,外婆被驻横泾镇日本兵抓去,遭到严刑逼供,遍体鳞伤,但她立场坚定,保守了党的机密。解放战争期间,外婆积极支持武工大队长朱英、副大队长卢毅领导的斗争,直至全国解放。

在普及样板戏的热潮中,外婆的一篇回忆录被北京京剧团采纳为修改剧本的参考材料。剧团于1972年3月28日给外婆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尊敬的范惠琴同志,阿庆嫂的原型是千千万万抗战妇女,经多方考证,您是最接近的一位。您的事迹生动,给我们全体剧组上了一堂爱国课。”

2003年11月2日,外婆范惠琴走完了她93岁的人生。她的光辉形象,永远牢记在我的心中,时刻激励我,在党的阳光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与时俱进传承发展沙家浜精神”

沈育军(沙家浜镇党委书记、沙家浜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

一部样板戏、一片芦苇荡、一段军民鱼水情,孕育了家喻户晓的现代沙家浜。一直以来,我们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建设了一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打造了一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形成了多条成熟的现场教学路线,并开发了以弘扬沙家浜精神为主线,融教学、体验、实训为一体的党性教育品牌。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赋予了沙家浜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2021年我们将以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改陈布展、“红色韶华”爱国主义教育志愿服务项目等工作为抓手,迎接建党100周年。同时,将继续关注好各项民生实事项目,力争在产业转型发展上激发新动能、在人居环境优化上展现新形象、在城镇能级提升上实现新突破,在讲好红色故事的同时,谱写属于沙家浜的美丽幸福新篇章。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听新四军老战士顾展宏讲党课——“我在淮海前线入了党”
下一篇:苏州相城:红色烽火映阳澄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