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双碳”目标下,碳排放大户如何迎考

本刊记者 付冰冰    2021-07-23 10:28:16    《人民周刊》

2020年,中国向全球发布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低碳转型既是人类生存的紧迫要求,也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机遇,在实现“双碳”的目标道路上,中国的碳排放大户大有可为。

 

建筑业居碳排放三大用户之首

数据表明,发电、制造建筑、交通运输是中国的三大主要碳源。2017年全年我国碳排放总量就已达98.39亿吨,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7.2%,房地产和建筑行业位于第一大排放量行列,其中建筑业排放量为49.1亿吨,占总量的51%。作为建材的玻璃、钢材、水泥的排放量为27亿吨,房地产建设排放量为1亿吨,房屋使用排放量为21亿吨。

“如果一个房子从表面看又炫又漂亮,但房子内部空气污浊并且耗能,这样的房子就像空有其表的赝品油画。”远大科技集团董事长张跃的这句话,给业内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

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为核心技术的科技公司特斯联创始人艾渝认为,房地产建筑业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对数据进行监测、控制和计算,从而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效指导。

据艾渝介绍,在监测、排放和测量的标准上,中国还没有机会站在比较领先的位置。目前国际社会对碳排放的统计有MRV和IPCC两个体系,其特点是只能监测到国家整体体系,但无法监测到具体城市和区域的碳排放真实情况。

“我小时候去学校是走路去,父母上班也是走路去,前面是公司或者工厂,后面是机关大院,非常好,城市应该这样规划。在欧洲已经有很多城市强制把原有的办公区域拿出一定比例作为住房,生产区分出一部分用于办公。”张跃说。

他认为,将城市的工业区、生活区、商业区分开所产生的能耗占整个社会能耗的20%,这方面尚存在改进的空间。对于建筑本身而言,张跃建议企业建房子时如把50年居住时间提上去,则可降低建造过程中损失的能耗,同时在建筑过程中加入一些成本很低的岩棉做好保温,也可降低未来高昂的改造成本。

 

答好双碳试卷需进行科技创新

某个时间节点内二氧化碳的排放停止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的过程被称为“碳达峰”。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被称为“碳中和”。今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发展新能源。

双碳目标不但促进企业进行能源革命、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也在促进企业把能源战略放到自身发展战略上。

从曾经的碳排放大户,到如今与社会形成共生共荣的好生态,浙江建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祥带领公司走出了一条循环发展之路。

据他介绍,自2015年至今,公司投资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具体做法包括:用回收余热发电,建立循环经济电厂;用矿山和钢厂的矿渣做成墙漆材料和地面材料,对生产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将钢厂产生的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使用循环水进行再生产。5年时间,公司已从前期的“痛苦期”进入“收获期”。张伟祥坦言,尽管早期为节能减排投入了100亿元,但进入“回收期”后,一年仅凭60亿度的循环发电项目,年均收入就达20亿元。

他认为,与节能减排不同,碳排放治理需要脱胎换骨式的技术革命。“我们在内蒙古乌海建了国内第一家用氢替代煤炭还原钢的技术工厂,目前第一个30万吨的小规模样板工程在试生产中。由于不需要使用煤炭,氢还原技术可使碳排放降低60%至70%。我们希望整个集团4000万吨钢将来都用氢还原技术来做。”但他同时表示,新技术的投资成本过高,完全使用氢技术生产仍需要时间。

 

以经济模型驱动新能源发展

在碳排放榜单上,交通运输业是全球第二、中国第三的耗能大户。

“在中国,制造业和建筑业碳排放占比23.2%,交通运输只有7.5%。全球交通碳排放占比是16.2%,为什么交通在中国只有7.5%?因为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截止到2021年5月只有199辆。而美国是837辆,日本接近600辆,连马来西亚都达到了400辆。”能链创始人戴震认为,之所以交通能源在中国碳中和规划的压力很大,是因为中国要解决老百姓的买车需求,这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分析说,在千人保有量为199辆的情况下,汽车保有量已达2.8亿辆;当千人保有量达到400辆时,汽车保有量会突破5亿辆。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的原油进口依赖度是73.5%,在交通行业,中国的原油进口使用近2000亿美金,如果千人汽车保有量达到400辆时,数据可能会达到5000亿—6000亿美金。届时,原油进口依赖度可能从73%上升至90%。

对此,戴震建议交通行业实现双碳目标需在细分市场下建立新的经济驱动模型,从而实现在某一细分市场的碳中和。

广东长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启强认为,碳达峰和碳中和都需要成本,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初期通过补贴或政策形式鼓励绿电发展。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艾路明同样认为前期的鼓励非常重要。

“初期需要政策扶持,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绿电和可再生能源。但从长远来看不能光靠国家补贴,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艾路明说。

(《人民周刊》2021年第13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无人机+5G:湖北智慧林业添利器
下一篇:抚州发电公司推进光伏产业助力“双碳”目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