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新途径

2021-06-04 15:48:35    学习时报

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历史孕育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智慧和文化意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和互动中独具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途径,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积淀,彰显与时俱进的时代魅力,阐释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完善中国价值观的世界表达,方能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行稳致远。

完善内容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展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优秀文化遗产和成果,层次多元,涵涉丰富。以往我国文化传播比较注重官方、宏大、主流的元素,文化表达方式往往比较委婉含蓄。因此,要开辟新的思路和视角,结合民族、地域、呈现形态、传承方式等特征,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和必要的转化创新,纳入对外传播的推介范围,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内容形式新颖、表达方式活泼有趣的传播内容资源,持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加强学术交流。要找准中国文化传播定位、路径和策略,转换中国价值观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体系,在学术交流中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继续做好“请进来”,举办国际汉学交流和中外智库合作等学术活动,邀请外国文化学者来中国开展课程观摩、论坛研讨、课题研究、学术沟通和交流活动。在中国传统节日、民族特色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或非遗项目展播巡演等重要活动期间,邀请他们来中国参观体验,使他们更加近距离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继续坚持“走出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物的国际推广与传播,加大对汉学家和海外出版机构的投资支持,加强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联系,通过文化节(展、会)和各类产品、品牌推介活动,把我国的医药、美食、典籍、文物、民俗传统、自然风光、艺术作品等宣传推介出去。

鼓励民间力量。国外许多华人社区组织建立的各类民间社团经常会邀请当地民众一起,开展各类中国传统节庆、艺术表演等活动,有些活动还会被当地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全程直播。在这种民间自发的组织和活动中,“民间文化使者”将自己对于中外文化的理解融会贯通,用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文化表达和交流,在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具有优势。但是,由于缺乏稳定的组织运作机制,民间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大多较为松散随意,传播影响力有限。因此,应建立健全民间组织机构,完善运作规划机制,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民间力量。

发展文化新业态。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和对外贸易以书籍、广播电视、视音频网络平台、海外宣传片等为主要载体。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带动下,应进一步将对外文化产业、文化贸易的发展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与扩大国内需求、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相结合,推动形成传统文化产业生产与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让更具竞争力、更富创造力、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持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贸易方面的深度合作,畅通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推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的健康发展,树立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形象,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拓展线上平台。在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依托网络智能AI和云技术拓展建立文化传播云平台,通过多种云端应用,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容挖掘、储存处理、科学利用和共享互动,形成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网络传播的多渠道融合联动。要重视借助近年来兴起的海外主流视频播放平台和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的传播力量,加大文化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加强高质量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及资源建设,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表达,构建全方位、多维度、宽领域的文化对外传播体系,向世界展现多彩、立体、文明、开放的中国文化形象。

寻求认同共鸣。只有在相互欣赏和尊重前提下的真情实意表达,才能引发情感共鸣。我们应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观念、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深入挖掘,结合时代要求和对外传播趋势,运用平实朴素的平民化视角,加强情感设计,融入当地民俗风情和人文情感表达元素,尊重和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性,努力打破语言、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壁垒,用易于被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阐释和展现我国多元文化的特色和精髓,形成世界文明的和谐交融。(邓凌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带一路”是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
下一篇:出版沉思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