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吴德:加强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种源

本刊记者 钱敏    2021-03-24 13:46:38    《人民周刊》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  吴德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粮食安全,种业是基础。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今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明确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聚焦种子科技创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为使提案更接地气,去年两会结束后,吴德很快组织课题相关成员和团队深入脱贫攻坚和乡村一线进行调研。结果表明,中国种子虽然品种数量繁多,但推广面不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进口种子推广面积却比较大。

通过进一步调研,他们发现中国种子在不同区域选育后,在适应性、抗病力以及安全高产方面,确实与国外品种存在较大差距。这让他们意识到,要获取突破性、引领性品种,带领中国种子产业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种子的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

作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到今年吴德深耕畜禽养殖领域已长达30年。畜禽种业是肉、蛋、奶等主要动物食品和其他动物产品的源头,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主要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育种自主创新水平已经大幅提升,但在种猪、在产祖代蛋种鸡、乳企奶牛等种源的进口方面,依赖性仍较为严重。吴德认为,中国唯有解决好以下五大突出问题,才能把核心种源掌握在自己手里,到那时,才能真正算端稳了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一是种子研发同质化严重,缺乏突破性品种。新品种审定渠道多,育种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模仿市场上已有的优势品种进行“修饰”育种,重复产生大量没有实质性突破的“新品种”。

二是珍贵特有种质资源加速流失,保护和利用体系不健全。我国幅员辽阔,种质资源丰富,但这些资源的普查、收集和挖掘与开发利用不够,比如我国地方品种资源丧失比例高达71.8%,开展深度鉴定评价和利用的种质资源不足10%,导致部分种质资源存在濒临灭绝的风险。

三是突破性新品种研发动力不足,自主创新机制不完善。种子研发是需要大量资金和科技投入的高科技行业,周期长、见效慢,特别是动物种业投入更大,周期更长。调研发现,动物种业的科技投入仅为植物种业的40%,同时仍未形成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十分有效的商业化育种模式,自主创新机制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是缺乏稳定的、高水平的种子研发队伍。种子研发队伍数量庞大,但能长期稳定专注于种子研发的人员不多,高水平人才不足,特别是动物种业顶级人才严重不足,植物种业以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为领军人才的数量较多,动物种业领军人才的数量却严重不足。

五是种子成果评价及转化机制不完善。现行科研考核机制、科研成果转化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种子成果转化推广方面的实用型人才也严重不足,每万名农村人口中科技人员数量仅2.48名,科技支撑覆盖强度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吴德建议:

完善种质资源库,构建资源共享数字平台,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建议构建全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基础设施体系,开展种质资源登记,全面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落实加快推进各地各类种质资源库建设计划,保障种子资源信息共享,方便种子资源信息开发利用,建立种质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同时,适当开放引进国外优异种质资源,增加多样性。

加大农业种业研发投入,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构建种业创新融合体。充分利用公共科研单位基础研究的优势,加大种子公益性研究的投入(特别是动物种业),将种质资源工作经费、研究经费、运转经费、人员经费等落到实处,构建政府科研经费、育种企业研发配套经费、社会资金共同持续注资的育种创新融合体。增加对非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和种企的研发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提倡有较强经济实力和人才优势的种企自办科研,政策上可根据经营业绩给种企提供优惠贷款,对企业育成的有突破性的新品种给予后补助支持等,同时将鼓励科研院校的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政策落到实处。

提高种子新品种审定门槛与标准,激发创新活力。提升种子新品种审定特异性标准,构建统一开放的信息化查询平台,实现全国信息共享,严厉打击不尊重知识产权的“修饰育种”行为,减少科研经费的浪费性投入。加快优势特色农作物良种攻关,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攻克商业化育种核心技术难关,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鼓励科研育种原始创新,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新品种。

加快种子人才培养,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形成高效的育种协作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鼓励企业引进高端新型育种人才。打通产、学、研壁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订育种目标,积极转化科研成果。积极推动创新种质及相关技术纳入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挂牌交易,提高种质资源共享利用效率。

“畜禽资源开发,如果要选育一个突破性新品种,周期会很长,一般需要8到15年,甚至更长时间。”采访中,吴德告诉记者,“作物的新品种选育一般仅需3到5年,即使如小麦这样选育时间较长的,也就5到8年。相比之下,畜禽资源开发需要的周期更长,难度更大,投入更高。”

“以猪为例,选育一个新品种需要10年以上。”吴德进一步解释,母猪受孕后需要114天才能产仔,加上猪仔生长时间,差不多一年才能产生1代。而至少5代以上,才能将筛选到的优良基因逐步稳定遗传。

吴德希望,在种子产业上,国家能从顶层设计上加大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并且持之以恒,长期支持。他建议国家成立专项基金,在专项经费支持下,让科学家们能够心无旁骛搞研发。切不可因某些外在因素的变化而导致中止,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人民周刊》2021年第5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人勤春光好 春耕备耕忙
下一篇:青砖黛瓦藏古韵 绿水青山好风光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