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高洁如松的陈毅

本刊记者 钱敏    2021-04-15 10:22:26    《人民周刊》

“直声满天下,殊勋炳世间”,在陈毅故居大门两侧,赵朴初撰写的楹联是对陈毅一生的精当评价。

投身革命,出生入死,陈毅的一生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洗礼,为党和军队及新中国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而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在名与利面前,陈毅同样是一位勇士。他“无情”背后的深情,他的“廉”与“严”,都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陈毅的家信

 

道是“无情”却“有情”

通信不发达的年代里,家信曾是家人间联系不可或缺的纽带。

在四川乐至,陈毅纪念馆一方小小的展柜里,陈列着一封与众不同的家信。

据陈毅故里景区管理委员会文物博物部工作人员唐铭泽介绍,这是1951年陈毅在上海住院期间写给父母的家信。一般写家信,内容通常是问候致意、叙述生活琐事等,但陈毅的这封家信却大为不同。他在家事的叙谈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此说服教育亲友,充分展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叙及张茜(陈毅妻子)何以远去京门,到北京俄专学习一事,陈毅写道:“这是新中国为人做事基于各有专长的根本原则,望双亲本此意转告儿弟兄姊妹并及下辈。中国人人人如此,何愁不富强!”

谈及亲友来沪的招待事宜,陈毅这样写道:“他们来沪公家只能按例招待,儿为一工作人员,更不可能破格办事,这方面均要求知我谅我,不以为罪。”他是将自己当作国家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来看待和要求的。尽管身居高位,握有一方大权,但革命者的本色、人民公仆的意识岂能改变?

陈毅在信中接连引用了唐人李绅、韦应物的诗借以言志,表达他“一切均从人民出发”“勿愧于此”的心志情怀。

尽管对父母非常孝顺,但陈毅却曾有过两次与父母“约法三章”,一次是1950年父母远赴上海看望阔别20多年的儿子,另一次是1957年年迈的父母回成都定居。每一次,他都要求父母严格坚持原则,不能讲特殊。

这就是陈毅!他对亲人的爱,是有原则的爱,是一种深沉的经得起考验的爱,是一种大爱。

陈毅的叔叔陈昌信曾在公社养鸭,他希望陈毅能帮忙解决城镇户口。陈毅不但没同意,还反过来勉励老人家好好养鸭,说吆鸭也是好工作嘛!类似的故事,在陈毅身上不胜枚举。

1950年4月,陈毅的大哥陈孟熙和外甥杨仲赤送陈毅父母去上海。他们此行还有另外一重目的,希望陈毅出面找一份好工作。可二人考学毕业后,陈毅并没有遂他们愿。“我作为国家工作人员,任何时候都不能破格办事。作为我的亲哥子、亲外甥,更要知我谅我。目前西南建设也急需大量人才,你们还是回四川吧!”二人遵嘱回川。后来,陈孟熙到重庆工商联工作,杨仲赤则到川内某公司当了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陈毅在上海当市长时,上海有干部子弟学校、普通市立学校,还有一些私立学校。为了不让学校师生知道子女的真实身份,陈毅就请工作人员以“家长”名义送孩子去私立学校读书,接送孩子也从不用小车。由于孩子们衣着朴素,遵守纪律,学习用功,与工农子弟无异,学校谁也不知道他们就是市长的孩子。

 

陈毅雕塑

 

陈毅的“廉”与“严”

于私,陈毅“无情”背后的深情被传为佳话;于公,陈毅的“廉”与“严”亦有口皆碑。

1954年仲春,陈毅写下《感事书怀》诗四首。“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振聋发聩的名句就来自该组诗之四《七古·手莫伸》。

在陈毅故里景区有一个特别的景点——“清风苑”。“清风苑”的廉政文化墙上,刻有“两包补药”“党费贵于身”等发生在陈毅身上鲜为人知的小故事。透过这些故事,陈毅的“廉”与“严”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两包补药”反映的是陈毅处处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坚持官兵一致的事迹。1928年冬,红四军在赣西南深山转战,生活异常艰苦。陈毅时任军政治部主任。一次,他摸黑赶往28团传达军委会议精神,碰巧遇上团党代表何长工下连队回来,请他用餐。吃饭时,二人各拿出一包珍藏的“补药”,互赠食用。他们高兴地夸赞“补药”驱寒养身,能当虎皮衫用,不料招来数十名战士在房外围观。后来战士们进屋发现,两位首长吃的仍是南瓜汤,两包“补药”原来是他们最爱吃的红辣椒面!战士们肃然起敬,赞扬首长官兵一致的好风尚。

“党费贵于身”反映的则是在艰难的革命生涯中,陈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坚持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事迹。红军长征后,陈毅、项英等留守苏区。他把留下的党费缠在腰间,胀鼓鼓的,常引起战士们疑惑。为解开疑惑,经几位领导同意,陈毅当众解下布袋,把金子、银两全都倒在地上,坦诚地说:“同志们,这是党的钱,只有这么多,是准备在特殊情况下应急用的,党要我保管,我重病也没花费一文。今天大家知道了,我借此通知大家,万一我被敌人一枪打死了,尸首可以不要,这党费无论如何也得拿回来!”刻在文化墙上的“党费贵于身”就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陈毅治军严明是出了名的,这在文化墙上也有所体现。1949年5月,陈毅率军解放上海,要求部队攻城不使用重炮,不入民宅,并称这是献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战前,陈毅强调:“入城纪律是执行入城政策的前奏……我们野战军,城里可不许再‘野’了,纪律,一定要严。”入城部队严守此令,军、师、团指挥部设在露天,指战员夜宿马路边,婉拒市民送茶送水慰问。这一“见面礼”震惊了市民,市民更加拥戴子弟兵。当时十里洋场上胜利之师露宿马路的照片,更是被全球众多媒体刊载。

电影《建国大业》中的一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当宋庆龄看到解放军严守纪律、不住民房、露宿街头的情景时,深受感动。现实中,宋庆龄也与陈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据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毅传》记载,陈毅去世后,出于敬重,宋庆龄提出以国家副主席身份参加追悼会。“我深深地景仰他,因为他是一个胆识过人,具有真诚性格的人。”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唯有读懂了陈毅的诗,方能理解他作为一位大写的人。

(《人民周刊》2021年第6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论《共产党宣言》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下一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应该把握的几个问题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