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理清虚实关系 振兴实体经济

黄端    2017-09-14 10:10:17   

 

当前,对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争议很大程度上缘于这两者表象的迷惑及认识的偏差。总体上讲,实体经济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基础扎实可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利用新技术新科技,异军突起,后发优势集中爆发,与实体经济发展形成明显反差,这就容易给人造成实体经济不行了,虚拟经济将取代实体经济的错觉。其实,当我们把经济增长周期拉长了考察,实体经济依然需要稳健发展,虚拟经济的高速发展更多的是补涨性质。虚拟经济的高速增长没有改变实体经济基础性作用。

 

为什么不能脱实入虚

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上,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通俗讲人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一样,首先需要有一个使人类能够生存的物质环境和系统,一旦失去这个物质环境和系统,人类将消失。因此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认识上,要始终坚持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和根本作用。这样才能不忘初心,砥力前行。

2、确立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丝毫没有贬低虚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肯定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的同时,丝毫不可轻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也就是说虚拟经济的良性发展,可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拟经济可以是实体经济助推器、加速机;虚拟经济不发展或乱发展,也可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干扰、失衡仍至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讲,虚拟经济也可以是实体经济的干扰器、破坏源。

3、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应该是相生相长、相互促进、并行不背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应该是一对孪生兄弟,只不过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早期,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表现的更突出、更直观,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助推器,在实体经济还不发展、不发达的时候,其作用十分有限和不明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也经历了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从产业发展阶段、产业分类细化和产业优化升级等多角度考察,虚拟经济都一直伴随在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相生相长、相互促进、并行不背的关系可以清晰地显现出来。

4、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划分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而言,由于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使得虚拟经济大都成为从实体经济大树上不断结出并脱离大树的果子。也就是说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推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总是在融合一体和花开两枝的状态中不断前行。在时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而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的交替变化中,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诞生。而这种模式由于科技的介入也会出现例外,虚拟经济有可能超前于实体经济发展并反过来带动实体经济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划分总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原因。所以要划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最准确的办法应当是先确定某一时点。

5、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二者关系处理不好,有可能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造成伤害。基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以上4个特点的认识,提示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实”与“虚”两者关系。一是要重视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否则虚拟经济走不远,也走不好。二是要重视虚拟经济发展,否则实体经济发展必将受到限制。三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应该是相生相长、相互促进、并行不背的关系,但不是同步的和无条件的关系。比如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就存在先后发展顺序、发展程度、发展快慢等方面的差别。四是在考察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时,要注意用动态的和发展的视野来观察。

 

当前中国经济“虚”在哪里?

在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增长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个节点。在这些节点上,将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其中,资源成本、融资成本、制度交易成本、税费成本、劳动力成本等不断抬升,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近期,曹德旺先生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谈到中国实体经济成本高的问题,将中国实体经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推向了舆论前台,客观上反映了企业界对降低实业成本,创造发展实体经济良好环境的迫切期待。那么当前中国经济“虚”主要表现在哪里?

一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呈现冰火两极。实体经济方面,2016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仅3.3%,民间投资增长仅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8%,进出口总额下降1.9%。与此同时,2016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实际增长7.1%(是第二产业投资增速3.3%的2倍多),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41.3%,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增长77.82%,保险业总资产同比增长26.4%。反映实体经济发展的指标明显低于虚拟经济指标。

二是金融等社会资源呈现脱实入虚的趋势。2016年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1.3%,而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5%,高出M2增速2.2个百分点,显示杆杠还在。而去年前三季度第二产业投资增长仅3.3%,民间投资增长仅2.5%。该现象说明大量资金直接流向以金融领域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市场,对实体经济而言相当于增加了融资难度。可见,在资金脱实入虚的情况下,金融循环封闭圈如果没有打开,降息、降准、增加货币投放等释放流动性的举措很难解决实体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只会让更多的资金流向虚拟经济,导致泡沫越吹越大,金融风险越积越高。

三是产能过剩使传统行业陷入恶性竞争。经历了多轮的产能扩张后,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产能都达到或超过上限,绝对过剩和周期性过剩同时显现,中国PPI指数到2016年9月才结束连续54个月的负增长,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恶化,生产领域长期通缩。持续的产能过剩导致市场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工厂开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出现“钢价不如白菜价”现象,恶性竞争必然陷入恶性循环,大部分传统行业出现经营困难,个别传统行业甚至出现倒闭潮,严重影响宏观经济运行。

四是综合成本不断攀升持续挤压传统制造。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土地、能源、物流等成本不断上升,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越来越大。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在2015年发布的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工人时薪薪资从2004年的4.35美元涨到2014年的12.47美元,涨幅达187%;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了35%;中国的电力消耗每千瓦时从2004年的7美元上升至2014年的11美元,天然气成本每百万英热单位从5.8美元升到13.7美元。除了以上三项以外,资金成本、土地成本和物流成本的快速上涨也不能忽视。制造成本的不断攀升,形成了“开厂不如炒房”的怪象,企业不敢进行新的实体投资,助长了投机炒作赚快钱等浮躁行为,加剧了社会资源不断被挤出实体领域。

虽然中国经济存在持续脱实向虚的隐忧,但中央先后出现了多项政策措施, 2016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实体经济的生存状况与发展环境呈向好态势。一方面税费压力有所缓解,2016年营改增全面推开后全年减负达5000亿元,阶段性降低企业社保费率预计减轻企业负担1200多亿元;另一方面企业盈利水平有所提高,2016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6%。从目前形势看,2017年实体经济要保持这种好趋势还会遇到许多困难,关键是在指导思想和政策导向上坚持脱虚入实。

 

如何做“实”中国经济?

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基,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延伸和拓展。目前我国经济脱实向虚,核心问题不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而是实体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简单打压虚拟经济,而是要重点振兴和发展实体经济,同时处理好两者间关系,让虚拟经济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体经济实力和水平今非昔比,振兴实体经济的重点应放在提质增效上,主要从质量、品牌、创新、环境等多方面入手。

一抓质量,提升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世界影响力也很大,但由于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对“中国制造”质量的信心仍然不足,导致企业即使有能力也不愿意花高成本生产高质量产品,消费者与生产者陷入低价与低质量的囚徒困境,市场则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为此,一是要营造、宣扬质量文化。引导企业建立强烈的质量第一的责任感,引导消费者建立坚定的质量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步倡导形成全社会人人心中都有质量的文化氛围。二是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大力提升先进制造业质量。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服务质量测评体系,大力提升服务质量。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或规范验收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大中型工程做到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三是要构建现代质量监管体系。加强质量诚信建设,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加强标准建设,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四是要整顿市场秩序。不断增强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在食品药品、耐用品、日用品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加强监管,加强质量统计监测和监督抽查,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严厉打击市场欺诈和假冒伪劣行为,创造消费者放心买的市场环境。

二抓品牌,增强实体经济的持续生命力。品牌的打造不在一朝一日,也不是靠表面包装,而是长期心无旁骛、刻苦训练与钻研、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不断孜孜以求的结果,这就是“工匠精神”。中国同样需要这种“工匠精神”。为此,一是要深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进一步完善品牌激励机制,引导大家象爱护自已的生命一样爱护品牌,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和“老字号”。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逐步打造自主品牌,通过质量优势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增强产品和服务竞争力。三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职能。注重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同配合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品牌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四是要扶优扶强。加强从区域、行业等角度整合品牌资源,宣传打造集群品牌,形成集群产品优势和服务优势,通过集群品牌带动一个区域经济、一个行业经济,做为“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品牌的有益补充。五是要注重宣传推广。特别是利用好网络等新媒体、新渠道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进一步加大打假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品牌侵权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增强国内外消费者对国货质量的信心,强化品牌效应。

三抓创新,激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驱动力。与国际横向比较,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附加值偏低,在产业链中未能占据关键环节和优势地位,主要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能不足。为此,一是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面向经济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科技强促进产业强、经济强和国家强。二是要建设制造强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紧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深化国际合作,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三是要构建鼓励创新发展的新体制。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和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

四抓环境,打造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条件。现阶段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综合原因就是缺乏做实业的好环境。比如,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到位,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仍未破除,税费等企业负担仍然偏重,融资成本、土地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物流成本等越来越高,实体经济的生存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各个方面持续优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为此,一是要建设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要把握好现代服务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重点是从金融入手解决“脱实向虚”的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并不意味着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发挥金融对实业创新的支持作用。因此发展金融要注重发挥融资中介、支付清算、风险管理以及对创新进行筛选、转化等基本功能,同时注意限制复杂、衍生等金融闭环内的创新,围绕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金融和实体经济互促共进、共生共荣。三是要加大力度降成本。企业税费负担方面,要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扩大小微企业免征范围,清理规范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融资成本方面,要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完善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融通机制,降低融资中间环节费用,加快发展民营银行、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村镇银行等各类机构,稳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推动发展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理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力度压缩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增强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服务能力,开展推广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全面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其他要素成本方面,要加快推进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市场化改革,完善土地供应制度,积极推进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有序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降低劳动力自由流动成本,合理确定、逐步降低公路运输收费标准,全面清理机场、铁路、港口码头经营性收费项目。四是要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加强引进外资工作,更好发挥外资企业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完善产业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委托开发、专利授权、众包众创等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推动利用外资由重点引进技术、资金、设备向合资合作开发、对外并购及引进领军人才转变。五是要完善中小微企业政策。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通过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方面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鼓励大学、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等对中小企业开放共享各种实(试)验设施,同时更加重视优化产业组织,提高企业素质,为中小微企业更好也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作者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原文发表于《发展研究》2017年第1期)

相关热词搜索:虚实 实体 经济

上一篇:胡鞍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何值得关注
下一篇:准确完整认识我国经济社会新常态六大特征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