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金融业加速开放带来多赢格局

2018-07-25 16:29:49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金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也随之提升。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博鳌亚洲论坛上的承诺,再到新版外资开放负面清单,今年上半年金融业开放成为重头戏,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进入快速推进窗口期。


  推进开放“三部曲”


  今年以来,中国金融业的有序开放持续加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有序开放银行卡清算等市场,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限制,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业界认为,这些大力度举措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正在进入全新阶段,必将助推金融业做大做强。


  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将大幅放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市场准入。1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公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表示去年年底宣布的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要确保落地;同时要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


  按照博鳌亚洲论坛制定的开放时间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于6月28日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大幅放开二十二个领域的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其中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最为引人注目。此版清单取消了银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寿险公司的外资股比放宽至51%,2021年取消金融领域所有外资股比限制。


  开放成就多赢格局


  近年来,从放开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到“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的“通车”,再到原油期货上市等,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目前,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中资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国际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人民币已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获得确认。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网络不断扩张,业务规模迅速扩大。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底,中国已有外资银行法人机构39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营业性机构达1013家,比2002年增长近5倍,年均增长13%;总资产从2002年年末的3000多亿元增加到2017年年末的3.24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5%;2017年累计实现净利润相当于2002年的10倍。


  随着中国金融领域的加速开放,外资金融机构闻风而动,抓紧抢滩布局中国金融市场。4月27日,上海保监局正式为韦莱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办理经营保险经纪业务许可证换证手续,标志着中国银保监会有关保险中介行业扩大开放举措在上海正式落地,韦莱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家获准扩展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机构。5月2日,银保监会正式批准工银安盛人寿发起筹建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这是中国近期提出扩大金融业开放以来获批的国内首家合资保险资管公司。同一天,中国人民银行收到英资跨境收款企业“世界第一公司”(WorldFirst)进入


  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申请,表明中国的第三方支付领域也向外资敞开。还是这一天,人民银行收到世界领先的征信企业益博睿公司(Experian)在华开展业务的申请,征信市场开始接纳来自全球各地的企业。


  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带来了双赢乃至多赢格局。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上半年中国金融领域进入加速开放的阶段,这将增强中国吸引外资的能力,拓宽外资进入的大门,有利于外资企业分享中国潜力巨大的市场和改革开放的红利,也为国际金融合作创造了新的空间。开放步伐的加大将倒逼金融行业变革,推动国内金融行业有序竞争,有助于提高中国金融行业整体竞争能力、规范程度和国际化水平,从而增强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易纲亦表示,在扩大金融业开放的同时还要加强金融监管。在放宽外资准入和业务范围时,依然要按照相关法规对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一视同仁的审慎监管,通过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何芬兰)

 

相关热词搜索:金融业 格局

上一篇:中国对外投资处于活跃区间 风险防范应加强
下一篇:年中经济形势述评:破旧立新 拓展空间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