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都江堰的小乡村“变身记”

2018-07-13 15:35:04    四川日报

花溪农场里的森林图书馆。

 

4年23个国家15万人次在这里与自然亲密接触——

7月4日,都江堰市蒲阳镇花溪村萤火虫“花溪农场”里,绿荫浓密,鸟鸣声声,好几个自然夏令营在这里同时开展活动,既有来自中国各地的小朋友,也有不少飞了十几个小时专门前来的外国友人。

这个由一群教育人士兴建的农场,自2014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有来自23个国家的15万人(次)来到这里,与自然来一场亲密接触。花溪村也由此从一个相对偏远的小乡村,变为远近知名的自然教育营地。

3年时间,让土地休养生息

萤火虫“花溪农场”创始人,被大家称为Mickey妈妈,从小在都江堰的田间长大。从事多年幼儿教育后,加之接触到来自国外的自然教育理念,她和团队决定建设一个自然营地,让孩子们能够享受与她幼时一样的快乐。

花溪农场负责人雷敏,也是团队初创成员之一。“当时,我们找了很多地方,希望能够在一块区域里,有更丰富的地势和自然环境资源,最后才找到了离Mickey妈妈小时候的家不远处的花溪村。”雷敏告诉记者。

花溪村地处低山丘陵地带,风景秀丽,还有溪水穿流而过。“2009年,花溪农场开建,通过土地流转,总共占地1200多亩。”雷敏说,他们先花了整整3年时间,用于休养生息,让一部分耕地重新恢复自然山野的模样。

团队自行设计,因地制宜。为了尽可能还原大自然情景,只搭建了一些简单的木屋用于居住,使用的材料也基本与当地环境协调。“我们没有修建水泥地,道路都是用砂石铺成的。”雷敏说,在砂石路上,小朋友可以看到蚂蚁搬家,也可以看到野花野草的生长。

如今的花溪农场里,沃野环抱、溪水潺潺,林、水、宅、田交错,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时,也建有菜园、花园、养鸡场、养兔场等等。

白天种菜,晚上看萤火虫

“其实,我们最初是为自己开设的幼儿园的小朋友,提供一个户外场所。”雷敏说,2013年进行试营业,在几次活动后,业内不少同行纷纷表示能否向他们开放。第二年,花溪农场正式对外开放。以大自然为天然课堂,与自然亲密接触,这样的理念,迅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培训机构、团体组织成为花溪农场的合作伙伴。

“随着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的持续火爆,大家也开始对回归乡村逐渐重视,意识到在乡村进行亲子活动的特别意义。”雷敏告诉记者,以花溪为大本营,他们成立了专注于自然教育的YHC萤火虫品牌,2016年暑期,在花溪农场第一次推出暑期自然学校活动,就吸引了来自各地的2400多名学生参加,学生还和老师一起,完成了农场里约10个树屋的建造,这些树屋如今成为花溪农场的特色民宿。

今年夏天,温州五年级小学生夏至就和同学一起专门来到这里参加“树屋夏令营”活动。在建造现场,记者看到,树屋的基底建设已基本完成,孩子们两三个人为一组,为屋子装订围栏。在指导老师鸽子的带领下,孩子们利用苏木、栀子果等天然染料,将棉布染色,用作小木屋的门帘。夏至告诉记者,从小就在书上看到过关于树屋的故事,这是第一次参与实践,十分兴奋。

此外,在这里,他们白天还可以种地、摘菜、喂牛、观察鸟类、认识植物,晚上可以看到满天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十分浪漫。

村民们也加入环保阵营

这座自然资源丰富的生态乐园,还吸引了包括农耕、土壤改良、水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全球各地专家来到这里,开展相关科学调查和研究活动。

在很多次环保活动中,除了来自外界的专家,还有当地的村民一起参与,帮助进行水质监测等。

刚开始,村民们对团队的一些行为很不理解。例如除草,为什么不直接使用省事的除草剂,非要人工除草,累死累活忙活半天也除不了多少。团队带着村民们一起沿着河道捡垃圾,来自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专家现场指导活力农耕……多次身体力行的公益教育,加之花溪农场为当地带来的实质性改变,绿色生态、健康环保的理念在这里逐渐深入人心。

如今,在花溪农场周边,有越来越多其他主题的生态田园开始出现。(记者 吴梦琳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 都江堰 乡村 变身

上一篇:北京:认养种树成时尚
下一篇: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 标本数量已超600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