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家风 > 正文

家风建设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刘忠昌     2018-08-24 16:09:58    学习时报

“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作风的重要表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多次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在现实中,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因此,对领导干部来说,建设良好家风,是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必修课,具有丰富的内涵。
  厚德立家。厚德是家风的承载之基,是立家之本。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以德修家,一些历史名人通过家风、家训教导后辈,潜移默化地传达社会道德规范。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十分注重家风培养,体现了高风亮节,为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典范。毛泽东在家风上坚持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亲自制定“十条家规”,一丝不苟地落实;陈云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几十年如一日地认真执行。经验证明,厚德是家风的“定盘星”和“压舱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前,厚德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家教,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勤俭持家。勤俭是家风的内涵要义,是持家之道。从墨子的“俭节则昌,淫逸则亡”,到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代仁人志士都倡俭戒奢,鞭挞奢靡之风。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更是始终倡导并践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理念。在现实中,勤和俭是一个整体,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在我国民间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兄弟俩把父辈所传“勤俭”横匾一锯两半,哥哥将“勤”高悬家中,日日辛勤耕作,年年五谷丰登,但由于妻儿不节俭,家里总是余粮不多;弟弟则将“俭”供放中堂,全家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但由于耕种不勤,收获不多,日子过得很艰难。兄弟俩一气之下,将匾额摔碎在地,忽见一纸条,上写:“只勤不俭,好似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挨饿受穷!”二人恍然大悟,遂以“勤俭持家”为训,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正所谓“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呀。
  书香传家。书香是家风的文化基因,是传家之宝。英国学者培根说:“不读书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值得注意的是,读书可以塑造和改变家风,但一定要读好书。读好书才能开卷有益,才能给人智慧,令人富有理性、知书达理;读坏书则玷污心灵、使人堕落。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把“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引领家人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才能在家庭中营造出浓厚的书香氛围,才能形成家风传承下去。
  廉洁兴家。廉洁是家风的精神内核,是兴家之源。从近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许多都与家风不正有关。一些领导干部对家属子女违法乱纪行为默认、纵容、包庇;更有甚者,与家属子女沆瀣一气、疯狂敛财,形成家族式腐败窝案,既“坑爹”又“坑家”,毁了一家人的前程。俗话说,妻贤夫祸少,儿孝家平安。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对家庭始终心存感恩和敬畏之意,一方面言传身教,以自身清正为“齐家”树立标杆,坚决不做违法犯纪、愧对家人、伤害家庭的事;另一方面念好从严治家的“紧箍咒”,教育亲属子女放眼家庭长远利益,以家庭声誉为重,不出难题、不找麻烦、不添乱子。唯有让廉洁成为家风,才能赢得家庭幸福安康,才能为领导干部一心一意干好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家风 必修课 领导干部

上一篇:习仲勋同志的家风
下一篇:库尔班大叔的家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