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美丽乡村建设与公共艺术实践

王岩松    2018-12-28 15:14:23    文汇报

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灿烂文明的乡村中,尤其是那些历史较长、留存大量有价值的建筑遗存的村落,正面临着某种危机,即“单个的标志性明清古建筑被当作旅游招牌孤立保护”。这种无生命的“躯壳式保护”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力量微薄,如断线的风筝。乡村文明和文化传统被人为截断,因为乡村文明赖以生存的原生态载体被破坏。

原本薪火相传的乡村文明,在传承者——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之后,民间手艺和文化遗产有失传的危机,乡村文明在失去传承人的情况下日渐衰败。其危险程度如冯骥才先生所言:“民间文化就像雨一样,一丝一丝的,如果每根线都断了,文化也就越来越稀薄了。”因此,拯救乡村文明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使命。

如今,仅靠植树、修路、修葺或拆除违章民宅已无法恢复这种断裂,需要用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加以重新链接并予以保护。乡村公共艺术实践创新型方法中,艺术家早期介入美丽乡村规划、保护设计,是理想的介入方式之一。

目前,我国与乡村公共艺术实践相关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对地域文化、文化生态的保护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点。20世纪60年代的意大利新理性主义运动到后期的新地域主义都体现了一种对地方文脉和都市生活现状的关注与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关于公共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批评与研究日益增多,乡村公共艺术实践与美丽乡村建设最终面临着如何传承文化传统的问题。

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与艺术结合只有政策,没有固定的艺术实践运行机制。艺术实践政策的易变性会带来创作资金和创作水准的相对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如果乡村艺术实践政策不被纳入整体的规划,乡村公共空间便会陷入无节制的开发和商业化造成的混乱之中。相反,如果能将艺术实践作品与商业化合理、有机地结合,会带来乡村文化与乡村产业的良性循环。从整体上看,乡村公共艺术实践的发展还存在着艺术制度的健全问题,随着乡村公共艺术创作环境的逐步优化,艺术作品的质量逐步提高,制度化也会得到有效改善。

壁画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以规划为先导,与雕塑、景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相关联。乡村公共艺术实践要在文化创意、艺术表现形式、材料工艺制作等方面与乡村本土资源进行合理的艺术性结合,需要学术的支撑和引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公共艺术设计。

乡村公共艺术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如细雨滋润,是无形的“产业”。政府官员的价值观会影响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而影响乡村的社会价值观。如果政府的管理者不只是追求政绩,艺术家不把追逐利益作为创作的目标,村民不只关心个人利益的得失,那么,乡村文化就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作者: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副教授 王岩松)

 

(原标题: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实践)

相关热词搜索:美丽 乡村 公共艺术

上一篇:在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一篇:扭住第一要务 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