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AI医生”离我们有多远

吴江    2019-02-19 16:31:45    工人日报

2016年开始的医疗人工智能,至今方兴未艾。但国际、国内研发团队开发出来的AI(人工智能),要么是通过已有的医学影像结果来学医学知识,要么是通过医学生化指标来学习、充实自己。而在广州,一个中外专家合作的团队通过摸索,让医学人工智能既能读懂中文病历,还能较高精度地为儿童常见的55种疾病进行诊断。(见2月13日《南方都市报》)

尽管近年来AI已成风口,但有关“AI医疗”的各方信息往往各执一词。例如,这边厢报道称AI在诊疗大赛上完胜医生团队,前景乐观,那边厢却有专家认为这完全是虚火上身,离真正意义上的诊疗相距甚远。

那么,有了懂病历、能诊断的医疗AI,是否意味着“AI医疗”不再是梦,“AI医生”将飞入寻常百姓家呢?

平心而论,“AI医疗”所描绘的无疑是一幅美妙的图景。即便是对于医疗专业人士而言,与其说担心被AI抢了饭碗,毋宁说巴不得AI赶快把自己从纷繁复杂艰辛耗时的诊疗工作中解放出来。

比如,医疗中有很多图像处理工作,完全由医生人工识图,显然会耗费大量精力,假如AI能替代这部分工作,无疑会减轻医生的工作负荷;再如,手术这类耗时费力而又高风险的工作,如果未来AI手术机器人能够干得更加精细完美,也是好事一桩。

AI的确在颠覆一些行业,甚至正在改变职业的版图,但AI的发展也将遵循其规律,有其边界和止境。就医疗而言,AI毫无疑问会有其用武之地,对其善用,也必将改善整个医疗生态,优化患者体验,增进医疗效率。但如此复杂的医疗系统,AI的确也很难普遍适用。相比认为AI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赋能”这个词恐怕更贴切。对于包括医疗在内的各个行业,在AI最具优势的环节引入AI,自然是一种赋能与提效。而这一过程,无论是限于AI的技术发展阶段,还是限于行业或专业流程优化本身,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然是一个不断探索试错并逐渐改善的过程。

以目前的AI能力,AI医疗更多只能定位为辅助医疗。尤其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方面,机器学习已然展现了其特有的优势,相比人类学习医疗影像所需要的时间,机器算力自然不是人类大脑所能匹敌的。在这些特定方向的AI辅助,自然有望解放医疗负荷,提升医疗效率。但真正意义上的AI独立诊疗仍遥不可及。

这一点,其实不妨参照自动驾驶。相比驾驶,医疗活动的复杂度显然要高得多,当AI在自动驾驶方面还很难做到真正的突破,真正意义上的“AI医疗”无疑更加遥远。即便在一些特定技能的对战上AI胜过医生团队,但这是否具备长期的稳定性,尚有疑问。正如药品的商用必然通过长期严谨的科学试验,AI用于医疗其实也需要同样的审慎与严谨。

AI行业有句话叫做“懂医生的AI会战胜不懂医生的AI”,这话改成“懂AI的医生会比不懂AI的医生更专业”,或许更适合当下。对“AI医生”,我们充满期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科幻不再流浪
下一篇:“AI+VR”智能修车为“平安春运”保驾护航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