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甘肃徽县的生态护绿脱贫路

屠国玺 马宁    2019-05-30 15:09:53    新华社

5月下旬,秦巴山区深处的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群山滴翠,花香四溢。大河店镇硬湾村曾是该县最贫困的村庄之一,如今,绿林间的2000多箱蜜蜂正忙着“采花酿蜜”,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5月10日,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大河店镇硬湾村,蜂农查看蜂箱情况(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硬湾村藏在大山深处,从村庄经过的道路是历史上蜀道青泥岭的一部分,因为道路难行,诗人杜甫还曾在这里留下“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的诗句。

50岁的刘辉林在大山里长大,以前为了生计,经常要烧柴砍林。村民们和他一样,囿于交通不便和产业缺乏,不仅长期无法脱贫,还经常破坏生态。

这两年,扶贫干部组织村民们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的“原生态”环境发展蜂蜜产业。刘辉林对山里的花草特别熟悉,他说,从每年2月到11月,每月都有花开。他在合作社里负责养蜂采蜜,现在蜂群队伍不断壮大,产出的蜂蜜越来越多。他笑着说,去年他家收入3万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5月10日,在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大河店镇硬湾村,蜂农刘辉林(右)和李成在取蜜。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2000多箱蜜蜂,每箱每年可带来三四千元的收入,硬湾村靠此实现了整体脱贫。村民们对于绿色的理解也有了不同,刘辉林说,现在大家对于树木和环境特别爱护,许多烧柴砍林的人家都开始用电磁炉烧水做饭,因为“只有树木多、环境优,蜂蜜品质才会好,收入才能高”。

这只是徽县保护绿色,群众从中获益的一个例子。

徽县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也是南北方过渡地带,独特的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苗木繁育的好场所。过去10年里,当地坚持把绿色作为发展的主基调,把苗木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使得当地苗木种植的面积逐年增加,建成了一批苗木繁育企业和专业村。

 

3月20日,徽县共邦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在管护中国红豆杉(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在徽县的永宁镇,这两年新种植了7000多亩的紫薇、雪松、樱花等30多个品种的景观苗木。春夏时节,绿树成荫,这里的苗木繁育基地也成了乡村旅游的好去处。当地干部告诉记者,去年这个基地乡村旅游的收入就超过了百万元。

由于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品种齐全,徽县苗木现在销售到全国10多个省市。统计显示,2018年当地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苗木,人均苗木收入达到3020元,上万户群众通过绿色苗木脱贫。

今年4月底,甘肃省政府批准18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其中就包括徽县。当地干部说,他们此前的经验是“绿色越多,脱贫越快”,而进入到巩固脱贫成果的新阶段,他们仍将坚持绿色的发展理念。“绿色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守护绿色才能加速奔小康”。

(原标题:绿色越多,脱贫越快——甘肃徽县护绿助脱贫)

相关热词搜索: 徽县 生态 护绿 脱贫

上一篇:加强垃圾分类刚性约束势在必行
下一篇:流动的永定河回来了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