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家风 > 正文

从“苏门家风”中汲取营养

方山樵    2019-01-21 17:06:50    江西日报

从“苏门家风”等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培育健康向上的家风,以此营造和睦幸福的家庭,并使自己的人生行稳致远

 

前不久,一部“三苏”家训家风专题片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展播,该片全面挖掘“三苏”家族人物、家训家风等内容,从“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四个方面详解了“三苏”家风的精髓,让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众所周知,“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皆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文学上造诣颇深,虽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而且三人的立身操守都是光明磊落、清廉正直、循理无私,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苏氏父子三人为文、为人、为政,历来为后人所推崇。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成就?与其家族世代相传的优良家训家风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苏门家风”渐渐超越一宗一脉的意义,赢得了国人的口碑,流传至今。

苏轼、苏辙在文学上的成就固然有个人天赋的因素,但苏洵的教育方法也起了重要作用。“苏门家风”的第一要旨是“读书正业”。苏轼、苏辙两兄弟幼时顽劣,让苏洵头痛不已。后来,苏洵想出一条妙计:当儿子在玩闹时,他就躲在一个他们看得见的角落里看书,并装出一副鬼鬼祟祟的样子。两兄弟好奇,便跑过去看,苏洵故意慌慌张张地把书藏起来。于是,兄弟俩想方设法地偷父亲的书看,并在书里找“好玩”的东西。而苏洵让儿子“发现”的书,其内容是具有一定趣味性的,久而久之,苏轼和苏辙都迷上了读书。苏洵挖渠引流、顺势而为,不强迫,不说教,稳稳当当地把孩子们引进了文学的殿堂,造就了文化史上的奇迹。

“孝慈仁爱”家风的形成,离不开女性家庭成员发挥积极作用。苏洵年轻时喜欢外出游历,二十多岁才发愤读书,大器晚成,他的这种转变与其夫人程氏的善诱和鼓励是分不开的。程夫人曾对苏洵说:“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并且说到做到,让苏洵专心读书治学。有一次,程氏读东汉反贪名臣范滂传记,很有感慨。时年十岁的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所以司马光在为程夫人撰写的墓志铭中由衷地赞美说:“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并进一步指出,程夫人不仅以其辛劳贤德和智慧成就其夫,还成就其子,从而得出“兴衰无不本于闺门”的结论。

当然,人们对“三苏”的仰慕不仅因为他们的文学才华,更因为他们高洁的品格,而这与“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熏陶是分不开的。当年,苏家故宅中曾挖出一个瓮,众人纷纷猜测里面可能装有金银珠宝。而程夫人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命人用土将坑填好,告诉大家那东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这件事给了苏轼人生观重要的启示,后来他在《前赤壁赋》中写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不仅是苏氏家族廉洁的传统,亦是苏轼从政为官言行一致、为国为民敢于担当的底气所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在家风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今天,我们要善于从前辈的教诲中学会做人做事,从“苏门家风”等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与时俱进,培育健康向上的家风,以此营造和睦幸福的家庭,并使自己的人生行稳致远。

 

相关热词搜索: 苏门 家风 营养

上一篇:细雨无声润万物 家风无形默化人
下一篇:内外发力涵养好家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