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

陶西平    2019-06-19 17:34:27    中国教育报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特别是人工智能2.0时代的到来,它改变着生产,改变着生活,改变着世界,当然也必然改变教育。习近平主席在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强调,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因此,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就成为当代教育变革创新的重要动力。贺信中指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也就是说要通过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推动教育终身化、公平化、个性化,向开放与灵活发展。

促进教育终身化,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科技革命以及引发的产业变革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机遇,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一系列挑战。社会生产、生活不断的急剧的变化,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从而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因此,必须推动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创造人们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技能、以获得新的适应力的条件,使教育成为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人工智能可以使学习资源灵活更新,无限复制与广泛通达,从而极大增加人们的学习机会,实现从陈旧学习资源向新生学习资源转变,专用学习资源向普适学习资源转变,单一学习方式向多元学习方式转变。将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将使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发生深刻变革。

促进教育公平化,发展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当前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我国在推动基础教育普及和均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求与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教育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教育质量的区域和校际差距仍然较大;另一方面,在以正确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也与新时代的质量要求存在差距。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将逐步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空间局限性的改变,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成为可能,将促进优质资源的普遍共享、促进地区公平、阶层公平、配置公平的实现。

促进教育个性化,发展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质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应当成为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

然而,目前多数学校的大班化教学,难以真正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能够提供自适应学习的条件,使按照每个学生的需求定制课程成为可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使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自我调节学习行为,获得及时的反馈,创造真正适合不同个体学习需要的个性化教育。

促进教育开放,发展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将使传统学校教育的封闭式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和时空的束缚,改变了学校的封闭结构,形成开放的弹性的教育结构,促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的开放,搭建为全民服务的学习平台,将使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理想变为现实,使教育生态发生重大改变。

(作者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

相关热词搜索: 人工 智能 教育 融合

上一篇:以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下一篇:用新发展理念塑造城市之魂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