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老少接力传帮带 文化普及创产业

“非遗”助力乡村脱贫

赵树宴    2019-05-06 16:26:51    人民日报海外版

江西宜黄县宜黄戏兴趣班的孩子们在进行基本功训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丰跳傩”的传承人为游客表演。

一树春风千万枝,丝雨锦绵软如丝。在这最美时节,为了实地感受“非遗”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我先后走进江西南丰县、宜黄县、婺源县和陕西洛南县,去听那里的人们讲述他们与“非遗”的故事。

江西省南丰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里,孩子们正在排练根据“南丰跳傩”编排的原创少儿歌曲节目《我跟阿公学跳傩》。“南丰跳傩”始于汉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舞蹈活化石”。在南丰县4A级桔园景区内,平均年龄近70岁的非遗传承人们的精彩表演,博得在场游客阵阵掌声和喝彩。近年来,南丰县委托文化馆通过编排傩舞操、傩舞文化进校园等措施,引导全县中小学幼儿园1.5万余名学生关注、体验、参与傩文化。

踢腿、下腰、翻跟头……在江西宜黄县水北新区小学舞蹈室内,一群少年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宜黄戏的基本功练习,并排练《宜伶春色》戏曲广场舞,举手投足间可见当地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亲姐妹邓春辉、邓淑玲出生在“梨园世家”,排练间歇,她们向我讲述了当地为传承戏曲文化所做的努力。宜黄戏是国粹京剧的鼻祖,2006年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宜黄县开办儿童宜黄戏兴趣班,推动宜黄戏健身操普及,通过宜黄戏进校园,让中小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文化魅力。

江西婺源县“三雕”匠人俞有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改革开放后乡村脱贫帮扶的带头人。俞有桂告诉记者,他在外打工“出徒”后返回家乡创业,通过“手把手”授徒,前后带出了200多名“三雕”匠人。在他的带动下,婺源已有数千人从事“三雕”行业,真正让非遗文化实现了“活态传承”。

地处秦岭大山里的陕西商洛市洛南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三要镇龙山村村民杨英和丈夫侯耀军是纸糊灯笼的老“浆人”,也是担负“传帮带”任务的师傅。10年前,他们从大山深处搬到山下。走进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夫妻俩正忙碌着,准备灯笼的生产材料。村支书田小念告诉记者,当初为了帮助村民尽快脱贫,村里积极争取到这个省级“非遗”项目的落地。如今,龙山村开发、加工的纸质灯罩、风琴灯、纸星星等60余款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国家。

相关热词搜索: 非遗 助力 乡村 脱贫

上一篇:澄迈古村打“国际牌”
下一篇:塑造新时代农村新人形象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