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村规民约须在法治框架内

倪 弋    2019-08-01 11:36:18    人民日报

  只有将村规民约与法律有机衔接,让法治精神融入村规民约,才能更好地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违反《守则》的本地户籍个人,将受到一年内,违反者本人及其血亲三代不能享受优先入托入学权利;一年内,违反者本人及其血亲三代的旧屋改造申请不予受理……”近日,有媒体报道,某地一个村子就文明养狗、文明就餐等内容制定村规民约,却同时规定对违反村规民约者施以上述处罚,引发人们对其“合法性”的质疑。

  明明是助推乡风文明的良好初衷,何以遭受质疑?究其原因,在于“一人违规就牵连血亲三代”的做法,不仅有违“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朴素情理,也与“罚当其责、罪责自负”的法治精神相悖,还构成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村规民约植根于乡土社会,凝聚着基层群众的共同道德、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在实现自我教化、矛盾化解、移风易俗、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正是基于此,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国家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村规民约的法律地位,并将村规民约作为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制度化、规范化方式。

  在对村规民约进行法律赋权的同时,也为其划定了清晰的法律底线。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然而现实中,违反法律的村规民约时有出现。例如,某地一个村子曾规定,外嫁女子必须迁走户口;某地一个村子曾规定,对没交足修路集资的村民实施扣车、禁止婚丧通行……这些村规民约虽然只是个例,也及时得以纠正或废止,却暴露出一些村民自治组织法治观念的淡薄,依法治理理念的缺失。

  村规民约来源于传统风俗,不仅要体现与村民日常生活的关联度,还应实现与法治理念的交融性。实践证明,越是富含法治精神、严守法律规则的村规民约,越能获得村民发自内心的支持,越能成为村民自觉遵循的公序良俗,越能营造风清气正的乡村秩序。只有让村规民约与法律有机衔接,将法治精神融入村规民约,才能更好地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法律作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底线和准则,村规民约不仅是对法律规则的有益补充,也是对法律制度的通俗化、地域性诠释。只有在法治框架内对村规民约予以不断完善,才能最大化地彰显村规民约的功用和价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提升村规民约的法治化水平,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必然选择和有效路径。

(原标题:让法治精神融入村规民约)

相关热词搜索:村规 民约 法治 框架

上一篇:以“粮仓变餐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下一篇:“淘宝惠民·数智乡村”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将在山东惠民举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